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据时期台湾警察制度研究(精)

日据时期台湾警察制度研究(精)

  • 字数: 256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李理|主编:张海鹏
  • 商品条码: 97875506179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总序 序言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相关研究之历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台湾警察制度的创始 第一节 日本近代警察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一 近代警察制度的萌起 二 近代警察制度的确立 三 日本警察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日据时期台湾警察制度的创始 一 宪兵执行警察职务期及警察的招募 二 “军事警察”时期地方警察的草创 三 民政复归后的宪兵警察关系 四 三段警备制的实施 第三节 初期警察组织的变迁 一 军政时期警察组织制度的肇始 二 复归民政后警察组织的变迁 小结 第二章 “儿玉-后藤”时代的警察政治 第一节 警察政治的准备阶段 一 以警察力为中心的“民政主义”理念的确立 二 排除军方势力废止“三段警备制” 三 进行行政整理、加强警察力量 第二节 警察政治的形成 一 警察组织高度统一的实现 二 通过支厅制度巧变“警察管区”为“行政管区” 三 警察对民政事务的广泛参与 四 利用支厅制度将地方行政警察化 第三节 警察政治的特点 一 行政官厅与警察官厅重合的警察国家化 二 警察执行事务上的行政与法律结合的密切化 三 警察人员的日本化 四 警察与保甲关系密切化 小 结 第三章 保甲壮丁团 第一节 保甲制度实施的历史轨迹 一 保甲制度的利用和改造 二 保甲制度的强化——儿玉、后藤的“土匪”对策 第二节 保甲制度的组织结构 一 保甲的编成 二 保甲的职员 三 保甲职员的监督及惩罚 四 保甲的事务 五 保甲民的责任 六过怠金处分 七 保甲民的奖赏及救恤 八保甲会议 九 壮丁团 十 保甲的经费 第三节 保甲制度的性质与职能 第四节 保甲制度的作用 一 维持地方治安的作用 二 保甲组织对警察系统的辅助作用 三 社会风气的改善作用 四 教育及道路等行政援助事务上的作用 五 战时的作用 第五节 台湾人民对保甲制度的态度 第四章 警察制度的规范化及高等、经济警察 第一节 地方行政组织的改革及警察制度改革 一 地方行政组织及警察制度的大改革 二 该时期警察组织的特点 第二节 高等警察 一 高等警察创始初期 二 高等警察组织的完备 三 高等警察对台湾社会的全面监控 第三节 经济警察的设置及后期警察之特点 一 经济警察的设置 二 后期警察之特点 第五章 台湾警察实务与日本警察的对比 第一节 日本内地警察的实务 一 安宁警察 二 宗教警察 三 卫生警察 四 风俗警察 五 营业警察 六 河港警察 七 道路警察 八 建筑警察 九 田野警察 十 渔猎警察 第二节 台湾警察实务 一 台湾警察外勤的责任及分担区(巡、警视区) 二 台湾警察外勤的簿册类 三 台湾警察的查察心得、执行及援助事务 四 最能体现警察对社会控制力量的标志——营业临检 小 结 第六章 警察对抗日运动及民族运动的镇压 第一节 警察对武装抗日运动的镇压 一 宪兵警察对武装抗日的镇压 二 由宪兵转向警察镇压阶段 三 警察镇压时期 第二节 警察对民族运动的压制 一 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二 台湾文化协会 三 台湾共产党 四 台共的外围组织——农民组合 五 台湾赤色救援会组织运动 第七章 警察对原住民的绥抚与镇压 第一节 恩威并用时期(1895—1906) 一 从“绥抚”向警察“取缔”政策的转变 二 将番地行政归纳到警察事务 第二节 镇压时期(1906—1915) 一 “隘勇线包围”政策 二 武力讨伐前期 三 武力讨伐后期 第三节 抚育同化时期(1915—1945) 一 同化教育 二 帮助授产 小结 第八章 警察制度对日本殖民台湾的作用 第一节 警察在台湾卫生行政及经济方面的作用 一 警察在卫生行政方面的作用 二 警察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第二节 从警察法理学上来分析评价 一 权力论 二 环境论 三 人性弱点论(诱惑论) 第三节 从殖民统治者自己的评价来分析 第四节 综合再评价 第九章 台湾与朝鲜、满洲警察制度的对比 第一节 朝鲜的警察制度 一 宪兵警察阶段 二 完全警察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满洲国”警察与台湾警察的对比 一 雄厚完备的警察基础 二 军警合一的一元化警察体系 三 警政重点的差别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