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仁学思想研究

孔子仁学思想研究

  • 字数: 342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冯晨|责编:杜文丽
  • 商品条码: 97870101998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3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7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孔子的仁的特点分析了仁的形成结构和 道德动力的发生源头。用“德性生命”的概念阐释了 人所具有的先天的道德倾向和人能够被后天塑造的可 能性。从而说明了仁的内涵与个人生命和社会文化生 命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主张从孔子的日常生活发现仁 ,即从生命本身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从生 命外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建构一个道德本体,把 仁作为对象来看待。
作者简介
冯晨,男,山东潍坊人,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中国传统伦理学。已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节 仁是什么? 一、仁是伦理规范? 二、仁是道德动力? 三、为仁的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第二节 仁的根据? 第三节 “德性生命”之说 一、生 二、命 第四节 以“德性生命”对仁的解读 第一章 由德行到德性——“仁”字探源及其意义分析 第一节 “仁”字探源 一、“仁”字的出现 二、“仁”字的演变 第二节 “仁”字结构与意义 一、仁与人 二、“人”之意义分析 三、仁与相人偶 四、相人偶的意义分析 第三节 仁的德行与情感内涵 一、仁的德行内涵 二、仁的情感内涵 第四节 仁与人际之间 一、仁为人际之间的联系方式 二、仁何以成为人际交往之必须 第五节 孔子对仁的意义的阐释 一、德的内在化的转向 二、仁的德性内核 第二章 释仁的困惑 第一节 “为仁之方”释仁的困难 一、情感与规范 二、以伦理规范释仁的后果 三、仁之难许与为仁之方 四、仁的意义的两重性 第二节 “一贯之道”释仁的困惑 一、忠恕与爱人 二、“爱人”与“一贯” 三、“一贯”之说难以一贯 第三章 仁的“德性生命”内涵 第一节 道之“生生” 一、仁的显发——孔子之道 二、道的“生命”内涵 三、“人能弘道”与仁 四、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二节 孔子仁的自然特征 一、仁与自然 二、情感是仁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仁之“德性生命”意蕴 一、仁与直感判断力 二、仁之方向和动力 三、仁的形式是“德性生命” 第四章 “德性生命”之说与仁的结构 第一节 意义世界之说对于释仁的意义 一、“意义世界”概述 二、“意义世界”的先在性 三、“意义世界”对于释仁的意义 第二节 对仁的一种解构方法 一、伦理心境与意义世界 二、伦理心境对仁的解构作用 第三节 仁的显发方式——情感与判断 一、“至善”之说的误区 二、自然情感是仁的呈现 三、依自然情感说明仁的道德判断 第四节 “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与仁的兴发力 一、“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之说 二、“德性生命”的“生生”之说 三、以“德性生命”对仁的解读 第五章 我欲仁——孔子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生活情态展现生活方式 一、孔子的生活情态 二、孔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仁与以礼为架构的生活方式 一、仁为礼的基础 二、礼为生活方式的架构 第六章 天命——仁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一节 天命是仁的表现 一、命、天与道德的表现形式 二、天命表达着仁的内涵 第二节 天命为生活提供动力 一、孔子对天命由“知”到“畏”的必然性 二、天命作为生活动力存在的必然性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