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的多元变革与发展

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的多元变革与发展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赵亚宏
  • 商品条码: 97870101604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赵亚宏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的多 元变革与发展》在清末民初至1920年的时间跨度上, 按照史的脉络,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的先 声因素进行考察,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理论批 评多元建构与发展进行细致、科学地逻辑梳理和探究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与文学思潮 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文学思潮的理论形式和实践表现 。 以《新青年》为载体的“五四”新文学先驱者们 在借鉴吸收外国先进文学理论与批判传统文学观的同 时,进行着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胡适、陈独秀 、李大钊、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为新文学理 论批评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确立了 新文学的“人的文学观”。翻译文学与文学创作和文 学批评互为表里,呈现了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现代性 追求。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与运用,更为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文学艺 术性、真实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新文学批评原则,促 进了批评类型、方法、形式、文学流派的多元并存发 展。
作者简介
赵亚宏,汉族。吉林省梨树县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主持 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两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与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各一项,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211工程”项目一项,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参撰学术著作及国家级规划教材包括《文化生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中国人参文化》《民间文学教程》等;曾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 学术研究现状的回顾及研究意义 一、关于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的研究 二、关于《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及新文学渊源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甲寅》月刊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范围及研究思路 一、选题范围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向现代转型的冲突与探求 第一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新小说”及文学批评 一、文体“新”探:自“新学诗”、“新文体”到“新小说” 二、变革与旷放:重功利与情感的近代文学批评取向 第二节 王国维:中西融汇、化合的近现代文学批评转型 一、中西文论交融的“悲剧”说 二、注入现代批评精神的“境界”说 三、为文学本体独立地位抗争的进化发展观 第三节 文学译介与小说文体类型的开创 一、近代文学翻译概貌与影响述略 二、清末民初小说文体类型批评的视域拓展 第三章 《甲寅》月刊:《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及理论形成的先声 第一节 公共话语空间: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的创刊渊源 一、《甲寅》月刊与《新青年》:自由的文学办刊指向 二、办刊宗旨及编辑策略的渊源探寻 三、编撰队伍、栏目设置等的承继与发展 第二节 《甲寅》月刊的文学策略与文学观念变革 一、文学栏目设置策略 二、文学主题、题材与创作、译介的多样化探索等观念变革 第三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突出个人主体立场的新文学批评理念 一、对“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观念的强调 二、突出“个人为本位”的新文学人生观 第四章 《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门 第一节 开放的文学姿态与对新文学的倡导实践 一、开放的文学姿态与对新文学的呼唤 二、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新文学质素的形成 第二节 章士钊的逻辑文体与“五四”新文学 一、“逻辑”的界定与逻辑文体的创建 二、逻辑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散文的变革 第三节 黄远庸的新文学变革观与文学批评 一、“五四”新文学变革的先行者 二、独特的文学观和戏剧论 三、吸纳创新建构新的话语系统 第五章 新文学发生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多元变革与发展门 第一节 “文学改良”、“文学革命”与“人的文学观”的确立 一、传播现代文明,揭新文学革命的大旗 二、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人的文学观”的确立 第二节 翻译文学的多元与新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定位 一、翻译文学范围的多元拓展与文学现代性的转型 二、翻译与批评互为表里的新文学理论言说方式 第三节 新文学理论的变革与文学批评体系的拓展 一、新文学理论的变革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构建 二、新文学批评原则的确立 参考文献 附录:《甲寅》月刊目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