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

  • 字数: 143
  • 出版社: 经济管理
  • 作者: 吴志军//李文明
  • 商品条码: 97875096418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1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厘清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的科学问题有 利于提高环境教育的多主体、多角度的综合协同和总 体效益。吴志军、李文明著的这本《国民环境教育共 生机制》全面构建了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的 研究框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此指标体系 中的“主体共生”“客体共生”“媒体共生”“内容 与目标共生”“教育与行为引导共生”“资源共生” 对实证区基于受众感知的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进 行了量化评价,同时针对我国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 度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文明,江西临川人,生态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供职于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文化、旅游环境教育。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多项,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教材多部,参与编制旅游规划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参与完成《江西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地方标准,任副组长)、《江西旅游生态设施规范》(地方标准,作为主要成员)的编制。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实践与研究进展及研究设计 第一节 相关实践与研究进展 一、相关实践进展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三、小结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径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 二、国民环境教育 三、共生 四、机制 五、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 六、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 第二节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 二、教育学 三、社会学 四、伦理学 五、传播学 六、管理学 第四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的系统构成 第一节 主体 一、教师及研究人员 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 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四、旅游地(景区) 五、导游员 六、环保组织 七、社区居民 八、其他主体 第二节 客体 一、学生 二、教师和其他教工 三、社区居民 四、游客 第三节 媒体 第四节 内容与目标 一、知识 二、技能 三、意识 四、伦理 五、行为 六、评价与建议 七、意愿 第五节 资源 一、国民环境教育资源等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二、教育资源、国民环境教育资源二者的关系 三、国民环境教育资源的分类 第五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的子机制及共生种类 第一节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中的子机制 一、构成 二、主要子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的种类 一、机制要素内部共生 二、要素之间的共生 第六章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指标选取的方法 第三节 指标构建的路径及流程 一、路径 二、流程 三、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 第七章 基于受众感知的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实证评价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 三、指标及权重的最后确定 第二节 研究区选择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调查的实施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组总体得分与等级 三、样本组各指标得分 四、样本对国民环境教育的满意度分析 第四节 样本对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域因素 二、性别因素 三、年龄因素 四、婚姻状况因素 五、教育程度因素 六、职业因素 七、收入因素 第八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 二、经费来源无可靠保障 三、缺乏对国民环境教育对象、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 四、缺乏对相关主体环境行为的有效引导、监控和干预 五、缺乏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六、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子机制 二、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子机制 三、建立对国民环境教育客体、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子机制 四、建立环境行为的引导、监控和奖惩子机制 五、建立多元化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子机制 六、建立国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子机制 七、建立国民环境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子机制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附录 附录1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2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3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三轮) 附录4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四轮) 附录5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五轮) 附录6 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之“G1法指标权重计算的专家问卷” 附录7 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校园学生类) 附录8 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公共休闲场所类)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