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 字数: 287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胡阿祥//何德章//严耀中//王永平//张
  • 商品条码: 978780729786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0
  • 印次: 1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是在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胡阿祥的十五个讲座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内容涉及:说曹操,论孙吴 统治者的阶级出身,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形势与淝水之战,北魏前期历史与崔 浩“国史之狱”,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其历史影响,东晋南朝的人口南迁及其 影响,南朝政权的更迭与禅让制度,分久必合——论魏晋南北朝走向重新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变迁— —以北魏均田制为中心的讨论,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六朝贵族的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与民间宗教,来自异域 的风采——祆教徒墓葬,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胡阿祥,1963年出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86年至今,出版专著十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丛书多部。代表著作有《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宋书州郡志汇释》等。
精彩导读
与氐人于西南举事并自创政权相比较,匈奴人刘渊与羯人石勒为首的反 晋活动,对西晋政权的威胁更大,并最终颠覆了晋室在黄河流域的统治,事 当晋怀帝永嘉年间,史称“永嘉之乱”。 从公元300年开始,分守各地的西晋宗王,围绕皇位继承人的争夺,自 称“皇太弟”、“皇太孙”,以控制没有子嗣的晋惠帝为目标,在长安、洛 阳、邺城之间展开了长达六七年的拉锯式的争夺,史称“八王之乱”。政权 的统治者无暇他顾,这也是氐人能占有成都建立政权的重要原因。争逐的宗 王们试图拉拢少数民族首领壮大自己的力量,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将南 匈奴首领刘渊收罗于麾下,加以重用。当晋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合鲜卑拓跋部 、幽州刺史王浚招聚辽东鲜卑与河北乌丸人,试图联合进攻司马颖时,司马 颖任命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要他回并州招集五部匈奴反击司马腾, 这为刘渊公开组织匈奴人的武装提供了机会。 刘渊出于魏晋南匈奴五部之一的左部,其父刘豹即是左部帅,虽是匈奴 人,但已改从汉姓为刘。作为南迁的匈奴贵族,刘渊少时随上党人崔游学习 儒家经典,“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 汉》、诸子,无不综览”。深具文化修养的刘渊在西晋上流社会亦颇有交游 ,晋武帝时,曾有大臣建议让他承担灭吴统帅的大任。后来担任匈奴左部帅 、北部都尉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 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西晋政府一度任命他为 五部大都督,使他对整个南匈奴五部都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刘渊奉司马颖之命返归南匈奴招兵之前,汾河河谷的匈奴首领们已开始 趁晋乱密谋“兴邦复业”,即重建匈奴政权,恢复匈奴单于的统治,与西晋 政权分庭抗礼。他们派人到邺城与刘渊沟通,得到刘渊的积极响应。刘渊回 到匈奴本部后,招聚南匈奴五部,联合其他匈奴部落,举兵反晋。一些匈奴 贵族出于仇恨与民族自尊心理,主张联合鲜卑、乌丸人,“复呼韩邪之业” ,建立民族特征浓厚的政权。对中原文化与政治更为了解的刘渊指出这是眼 光短浅的表现,认为以匈奴人现有实力,击败腐朽的西晋政权不成问题,但 打着匈奴人政权的旗号,“晋人未必同我”。他自己不仅要做匈奴人的大单 于,还要作华夏人的皇帝,“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 夷,顾惟德所授耳。”304年,刘渊于离石(今山西离石)称汉王,年号元熙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308年, 匈奴汉政权基本上控制了并州,刘渊称帝,年号永凤,迁都于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并州地区二万余户“晋人”或者说华夏族人随并州刺史司马腾 向南流亡,号称“乞活”,一直与匈奴及羯族政权为敌。 被司马腾以补充军饷名义抓捕并卖到茌平(今山东茌平)为奴的羯人石勒 ,“耕作于野,常闻鼓角之声。”八王之乱中,石勒与西晋马场官员汲桑率 牧人劫取郡县囚徒,招纳山泽亡命,以拥护成都王司马颖为名,奔袭邺城, 杀死从并州逃亡至此的司马腾,但不久遭到控制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部队的 歼灭。约在永嘉元年(307年)末,石勒逃回羯人集中的上党,率在当地筑垒 自保的羯人投奔匈奴汉政权,被刘渊任命为辅汉将军、平晋王,统领羯人。 次年,刘渊称帝,命石勒为持节、平东大将军、都督山东征讨诸军事,进军 河北。石勒迅速攻占晋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各郡,引赵郡人张宾为谋主,改 变杀掠政策,将各郡上流人物集中在一起加以保护,称为“君子营”,“老 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永嘉三年,刘渊之子刘聪在攻下上党后,率匈奴军队渡过黄河,进至洛 阳城外,因洛阳守军与乞活武装的联合阻击而退军。次年六月,刘渊病死, 刘聪杀其兄刘和,自立为汉皇帝。九月,命刘曜、刘粲再次进攻洛阳,石勒 也奉命率部从河北南下,攻占南阳,收降当地以王如等为首的流民武装,对 洛阳形成包围态势。晋中央政府发羽檄急召州镇驰援,但在八王之乱中获胜 司马越并无号召力,州镇无有应者。十一月,司马越弃晋怀帝,率二十万众 离开洛阳向东逃窜,途中病死。宰相王衍等率众继续东奔,次年四月,在苦 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被石勒大军追上,王公以下及士卒被杀者十万余人 ,王衍及西晋宗室诸王48人被俘杀。永嘉五年六月,匈奴、羯人的军队攻占 已为孤城的洛阳,晋怀帝被掳至平阳,永嘉七年二月被处死。 洛阳失陷,怀帝被俘,西晋各地势力人物或称盟主,或假立晋太子,拥 以为号令。怀帝被杀后,原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在长安拥晋武帝 之孙秦王司马邺为帝,即西晋愍帝。各地势力人物对这个几乎由清一色的关 陇人组成的政权并不感兴趣,晋愍帝政权对全国局势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316年八月,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肉袒衔璧,舆榇出降”,西晋政权 灭亡。 匈奴汉政权仿汉晋制度,设置起中央机构,在地方也沿用州、郡、县行 政。但要统治黄河流域,匈奴人还是显得太少。于是,在征服各地的过程中 ,将华夏族人及各少数族迁至都城平阳附近集中居住,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管 理方式。以左、右司隶统领当时称作“晋人”的华夏族人,司隶之下设内史 ,每一内史管理一万户百姓,共有43个内史;又置单于台管理少数族人,下 置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对于晋人实施 的是行政管理,而对于“六夷”则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汉政权就是以“六 夷”组成的军队为统治支柱。只是这一政策并不成功,平阳附近一下子集中 了这样多的人口,远远超过了承受能力,不久便发生严重饥荒,“平阳大饥 ,流叛死亡十有五六”;“平阳饥甚,司隶部人奔于冀州者二十万户”。单 于左右辅所辖的十余万氐、羌,因其首领遭受政治迫害,亦曾发生暴动。 西晋灭亡后,匈奴汉政权政治影响及于整个黄河流域,但实际控制的地 区并不大。石勒在攻占洛阳后,横扫河南,一度曾打算渡江进攻建康,后从 谋士张宾之议,回师河北,驻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晋灭亡时,石勒已击 败晋幽州刺史王浚、逐晋并州刺史刘琨,匈奴汉政权已无法加以控制;刘曜 攻下长安,据有关陇后,被任命为相国、都督关中诸军事,实亦为一方独立 性的势力。 318年七月,汉皇帝刘聪病危。石勒、刘曜均拒绝人平阳辅政,继位者 刘粲醉心酒色,政治也更为混乱,结果被靳准杀死。石勒、刘曜闻讯,各自 起兵奔赴平阳,而石勒夺得先机。十月,刘曜称帝,年号光初,回军长安。 次年,刘曜在长安立宗庙社稷,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尊匈奴冒顿单 于为先祖,以求获得匈奴族众的支持。与刘渊称国号为汉,立汉代祖宗于太 庙相比较,狭窄的民族观念抬头,政治理念明显倒退。前赵也实行胡汉分治 ,置单于台。同年十一月,石勒因刘曜拒绝封他为赵王,于襄国自称大单于 、赵王,按春秋列国纪年之法,称元年,为了将其与匈奴人的前赵区别开来 ,史称后赵。 P55-57
目录
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第一讲 说曹操 一、东汉末年的乱局与曹操势力的兴起 二、曹操的主要政治举措及其性质与影响 三、曹操父子的“通脱”品格及其对汉魏之际文化风尚的影响 第二讲 论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 一、关于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问题 二、孙吴统治者寒门身份的文化表现 三、孙吴统治者与儒学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及侨旧集团关系的演变 第三讲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形势与淝水之战 一、少数民族内迁潮流 二、匈奴、羯族政权与民族冲突 三、氐族前秦与淝水之战 四、淝水之战:十六国历史的分水岭 第四讲 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一、鲜卑拓跋部的兴起与北魏创立 二、中原与草原 三、一波三折的汉化进程 四、崔浩“国史之狱”:激进者的悲剧 第五讲 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一、冯太后的品格及其用人与改制 二、孝文帝的身世之疑及其汉文化素养 三、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其原因 四、孝文帝全面汉化的主要举措 五、关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得失的讨论 第六讲 东晋南朝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 一、东晋南朝人口南迁的概况 二、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 第七讲 南朝政权的更迭与禅让制度 一、南朝政局的特点 二、刘裕父子的武功文治 三、齐、梁两朝和兰陵萧氏的崛起 四、陈朝的建立与南朝终结 五、因缘时会的禅让制度 第八讲 分久必合——论魏晋南北朝走向重新统一 一、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周隋禅代 三、重新统一的实现 四、为本时期做总结——从隋唐回首魏晋南北朝 第九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气候形势 三、动植物资源 四、河流与湖泊 五、海岸推移 六、自然灾害 第十讲 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北魏均田制为中心的讨论 一、北魏“均田令”的内容 二、均田制实施的背景与性质 三、“均田”不均的实质与法令本身的用意 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桑田”二十亩的意义 第十一讲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一、学术文化传承的“家门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化传承的关键之一 二、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基本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三、以儒家礼法为基调的土族门风 四、以儒家礼学为核心兼容并蓄的士族家学 第十二讲 六朝贵族的精神世界 一、魏晋风流 二、神仙道教的魅力与困惑 三、忘情山水的隐逸世界——从《逸民列传》到美的觉醒 第十三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与民间宗教 一、道教的特点及其在本时期传播的背景 二、佛教的本土化和影响的扩大 三、民间宗教及其与佛教、道教的互动 第十四讲 来自异域的风采——祆教徒墓葬 一、粟特商人与祆教 二、同州萨保安伽墓 三、凉州萨保史君墓 四、太原虞弘夫妇墓 五、固原史氏家族墓地 六、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代结语 第十五讲 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的研究 一、六朝的概念与文化的概念 二、开展六朝文化研究的几个前提 三、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的研究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