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

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

  • 字数: 165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作者: 郭持华
  • 商品条码: 97873081692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7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导论:“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一、作为理解和解释对象的“历史流传物” 二、“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 三、“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 上篇 从“诗”到“诗经”的“效果历史”研究 第一章 《诗经》经典意义生成的历史基础 一、采诗、献诗:“诗”在政治洗礼中走向圣殿 (一)从“里巷”到圣殿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政治意义的建构 二、“诗”人乐:“诗”在典礼仪式中传播理念 (一)从歌谣到典乐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教育意义的凸现 三、赋诗、引诗:“诗”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 (一)从先王之书到交际工具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语义阐释的勃兴 第二章 孔子释“诗”与“诗”的经典化 一、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 (一)历史语境与阐释 (二)礼坏乐崩对《诗经》提出的问题 二、“述而不作”的阐释立场 (一)从前理解结构到阐释立场 (二)孔子阐释立场的两个维度 三、视域融合中《诗经》伦理意义的生成 (一)视域融合与意义生成 (二)视域叠合与视域转化 第三章 汉儒释“诗”与“诗”的经典化 一、“儒家制度化”的历史语境 (一)“儒家制度化”的涵义与历史原因 (二)“儒家制度化”对《诗经》提出的问题 二、通经致用的阐释立场 三、《毛诗序》政教意义生成的视域融合方式 (一)《诗经》原初视域的强化 (二)《诗经》历史视域的承继 (三)阐释主体当下视域的扩张 下篇 早期儒家《诗经》解释方法研究 第四章 知言知志:语言解释的方法 一、语言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与意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二)语言与社会:循名责实 (三)语言与历史:语言在历史中“漂移” 二、《毛诗诂训传》中语言解释例释 (一)诂体: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二)训体: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三)传体: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三、语言解释方法的演变与当代启示,r 第五章 知人知事:历史解释的方法 一、历史解释的依据 (一)儒家以史解诗的内在依据 (二)儒家以史解诗的外在动因 二、早期儒家以史解诗的两种方式 (一)知人论世:在作者与作品之间循环 (二)叙故实而推诗义:在诗歌与历史之间穿行 三、历史解释方法的演变与当代启示 (一)从以史解诗到“诗史互证” (二)“文本的历史性”与“互文性阐释” 第六章 以意逆志:心理解释的方法 一、心理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同类相似,人性趋同 (二)推己及人,强恕而行 二、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解释学内涵 (一)阐释者主体意识的确立 (二)阐释目标的确立 (三)阐释行为的基本性质 三、“以意逆志”说的当代启示 (一)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对话 (二)与“视域融合”理论的对话 余论 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