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增订版上下)(精)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增订版上下)(精)

  • 字数: 1115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张生
  • 商品条码: 97875506229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4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2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张生,1969年6月生,安徽天长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边政研究所,中国历史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本)副主编。198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先后师从张宪文教授、茅家琦教授、裴平教授,1994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入选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 “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12卷本)、《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册)、《南京大屠杀全史》(三卷本)、《中华民国史》(四卷本)等著作10余种。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挂职担任副市长。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序 自序 增订版序 导论:学术史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 (一)选择战争 (二)选择南京 (三)选择屠杀 二、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生活秩序的变迁 (一)常态生活秩序终结与防御期生活秩序来临 (二)空位期的逼近、来临与延续 (三)过渡期的胶着与“常态化”殖民秩序的系统创设 (四)城内外信息传递 (五)治安应对 (六)房产问题 (七)商品交易市场的关启 (八)水电设施的破坏与恢复 (九)城内外交通运输的阻滞与开启 (十)医疗救助 结语:战争、秩序变迁与市民生活 三、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在宁人士 (一)南京沦陷前的西方人士群体 (二)西方人士与国际救援机构 (三)面对大屠杀的西方人士 (四)西方人士与日、中三方关系 (五)西方驻宁外交人员 (六)大屠杀之后的西方人士 四、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 (一)“德国视角”的人员组成 (二)“德国视角”的核心: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三)“德国视角”与英美人士的互动 (四)“德国视角”与德国利益 五、“美国视角”中的南京大屠杀 (一)“美国视角”的人员构成和留宁动机 (二)“美国视角”的文本及其传播 (三)“美国视角”的核心:大屠杀的真相 (四)“美国视角”与美国利益 六、日本史料中的南京大屠杀 (一)日本军方文献 (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 (三)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 (四)日本主要报纸报道 七、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粮食问题——以“安全区”为中心 (一)南京沦陷前的粮食供应状况与日军的粮食政策 (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方的粮食交涉 (三)大屠杀时期南京居民的食物与生活状态 八、南京大屠杀对南京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与南京城市发展 (二)日军对南京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 (三)日军对南京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日军破坏南京环境个案研究 九、南京大屠杀期间市民财产损失的调查与统计——基于国内现存档案资料的初步分析 (一)抗战期间的调查与统计 (二)抗战胜利后的调查与统计 (三)对大屠杀期间南京市民财产损失的推算 (四)余论:南京市民财产损失的影响 十、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11SD初步研究 (一)PTSD概念的引入 (二)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诸症候 (三)魏特琳个案 十一、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 (一)仇恨心态和抵抗意志的激发 (二)日本国家形象的恶化和对中国的同情 (三)中国抗战必胜的前途 十二、南京审判 (一)南京军事法庭的成立 (二)军事法庭的设置与构成 (三)南京大屠杀案的立案与审结 (四)审判的社会参与 (五)对战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反思 十三、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审判中的辩护及其“遗产”——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 (一)辩护方对起诉方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的质证 (二)辩护方的证人、宣誓证词及控方的质证 (三)松井石根的宣誓证词和质证 (四)日本右翼对东京审判辩护方遗产的继承 索引 参考文献 相关人名、舰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增订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