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尼采治焦虑(精)

尼采治焦虑(精)

  • 字数: 120
  • 出版社: 长江文艺
  • 作者: (德)尼采//(西)艾伦·波西|译者:钟莉
  • 商品条码: 97875354747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们必须解决焦虑,否则将成为他人的奴隶! 尼采说:“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 对。” 在西班牙职业规划专家艾伦·波希看来,焦虑的 痛苦,只有焦虑者自己能懂——尼采本身就是一名焦 虑症患者,他深受其害,亦深知其苦。然而,尼采的 超绝智慧和哲学思辨,让他能超越自身的痛苦,从哲 学的高度更为清醒地看待焦虑本身。 艾伦·波西以西方流行的哲学治疗法为基础,从 尼采著作中提取99则智慧箴言,帮助我们解决压力与 困扰,拯救盲目与幻觉,治疗焦虑与绝望。面对《尼 采治焦虑》这样一本书,你只需要打开心胸,直面内 心的问题本身,在书中静静地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艾伦·波希,西班牙职业规划专家,个人成长教练。担任西班牙最大一家出版社的自助类图书顾问.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其思想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读者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作品《尼采治焦虑》《王尔德邀你享乐》《卡夫卡懂你的心》系列图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尼采治焦虑》。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售出巴西、西班牙、法国、希腊、葡萄牙、土耳其、韩国、中国台湾版权。 尼采,1844年出生于洛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产生了一种深沉的自卑感。他的生活, 除了靠巴塞尔大学的一笔退休金外,还得依赖几个朋友的善心,以及一些陌生人的陪伴。缺钱、孤寂、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激发出尼采内心世界的自觉意识和无力感。因此他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强化自身的力量。 他是一位充满激情而又疯狂的天才,他能在一个瞬间便能征服一个人的灵魂。他的哲学思想在德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最高的知名度。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受到希特勒的狂热崇拜。希特勒曾将尼采引以为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并将尼采的作品赠送给墨索里尼阅读。同是尼采也引起鲁迅、梁启超、纪伯纶等人的强烈共鸣。其主要作品有:《权力意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悲剧的诞生》《尼采诗歌》等。一般人对于尼采总有种孤傲、 愤世嫉俗的印象,但也只有知道深渊幽暗的人才能明白璀璨的极致。说白了就是唯有智者才能不带成见地走进他的世界。
精彩导读
01 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 当我们迷失人生的方向时,压力和迷惘也就随之 而来。整日忙碌的我们被“不知为何而战”的感觉鲸 吞蚕食了能量,而唯一的因应之道便是为自己找到一 个明确的目标,在我们高兴的时候也在我们难过的时 候,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赋予意义。 关于这一点,维克多·法兰克认为:只要我们能 发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就足以让我们度过绝大多数 的苦难。而意义治疗法就是以这个概念发展出来的: 与其让患者沉湎于过去,不如找出在当下他们所拥有 、所能做的事物。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每天都有个 理由从床上爬起来。 对自己的存在无法感到满足的人,他们的问题往 往是在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要解 决这个困境的第一步,便要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往 哪个方向走。 和法兰克一样,尼采也同样强调“生命的意义” 的重要性,而且还比法兰克早了半个世纪。当我们的 生命有了意义,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将不再是单纯的劳 动,而是迈向我们既定目标必要的步伐。 02 一生中总有断断续续的幸福片段,但永恒的 快乐并不存在。 幸福十分脆弱也反复无常,唯有特定的时刻才会 昙花一现;倘若我们一直处于幸福的状态下,那幸福 将失去本身的意义,只有透过幸与不幸的对比我们才 能明确地感受它的存在。 经历了一整个星期的阴雨天后,突然放晴的天空 就像是造物主的奇迹;同样地,当我们从最悲切的伤 痛中走出来时,就能够体验最璀璨的喜悦。快乐与忧 愁是互补的,它们需要彼此的存在才能发挥到极致, 就如心中的郁结不会是永存的,而幸福也不是百年不 朽的。 现今的社会压力来源之一就是认为我们有义务要 时时刻刻、在任何地方都必须保持着笑容,但是否决 自身的悲伤只会让我们寄托于药物、精神治疗或者其 他没有实质用处的事物,不愿强颜欢笑难道是一种耻 辱吗? 对于这幼稚又虚假的看法,尼采提醒我们:幸福 快乐只是一瞬间的存在,如果我们不断地装模作样, 用力地掩盖悲伤,便很有可能把这能够支撑我们在这 艰难的道路上继续往前走的那一瞬间也一并抹杀掉。 03 我们能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是因为它对我 们不带偏见。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似乎已经习惯于“不自然”了 。虽然我们身处在自己的星球之上,却时常让我们感 觉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纵使文化与文明已经渐渐取代 了我们内心动物的本能,但仍无法断绝我们与大自然 之间的连结。 我们都在都市丛林中居住太久,因工作而过度操 劳,要消除种种的不适,让自己徜徉在大自然温柔的 怀抱中两三天,比一直服用药物要来得有效的多。 土壤的气息与清新的空气,打破寂静的只有周遭 小动物们的吱吱喳喳,在大自然中我们得以和自己遗 忘许久的本质再度相遇。 诚如尼采所说,我们由于在乎别人的想法而不得 不在城市中扮演着某个角色,但当我们重回大自然的 怀抱时,我们可以重新做回自己,卸下不必要的粉饰 ,抛去无谓的说话、行为方式,只要让自己随着它的 指引,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将在那里发现一泓 宁静的清泉。 04 永生是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的,其代价就是得 在活着的时候不断历经死亡。 尼采提醒我们,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次死亡, 因为从一个阶段迈进下一个阶段就意味着上一个阶段 的自己死亡,而在下一个阶段重生。 生命中阶段式的跳跃正是许多部落所遵循的“传 承仪式”,但这个仪式却被文明社会渐渐地淡忘了。 人类学家乔瑟普·玛利亚·法利格拉曾说过:“ 排除宗教因素的话,第一次的圣餐礼就是一种仪式。 它象征孩童迈向青春期的一道门,大人们会在圣餐礼 之后买第一件长裤给孩子,因为他们已经是小大人了 。在圣餐礼之后,小大人们将被获准独自上街,而在 圣餐礼之前,就算是去面包店买面包也仍需要大人的 陪同。为此,他的教父也会为他开立第一个银行账户 。此外,男孩也会在圣餐礼后得到第一支手表,象征 着他必须像大人般做好时间管理。” 为了觉知到自己生命中的重生,你可以拿张纸记 录下每个阶段的巅峰与阶段之间的仪式,然后我们可 以给自己一个大问题:“下一段生命,我要在哪里重 生?” 05 不幸才能让人感觉高人一筹,所以当你称赞 别人“你真是幸福”的同时,他们往往还是在抱怨着 。 我们似乎经常发现最原始民族的部落,相较于现 今的西方世界,都较为欣然自乐。为什么那些家徒四 壁甚至一无所有的人要比那些富有的人更能保持愉快 的心情? 如同尼采所指出的:“会不会这些抱怨就是在文 明社会中区分你我的标记?”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咖啡厅或是餐桌上,你会发 现抱怨是无穷无尽的:物价指数上升、城市里的噪音 、污染都能成为抱怨的点。我们仿佛是把抱怨当成一 种休闲运动,却从来不试着想要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些种种怨言总会在最后转变为焦虑或压力。 但重点是,压力并非来自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而 是来自于我们对于环境的解读。也许幸福的秘诀就是 不要再挂心于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因素或统计资料, 学学印地安人的乐天知命吧! P3-12
目录
序言 / 每天一句静心箴言 壹 / 觉知生命中的重生 贰 / 让行为为你发声 叁 / 思想造就灵魂 肆 / 触及心灵的践行之悟 伍 / 自由与爱密不可分 陆 / 唤醒最高的智慧 柒 / 冥想就是创造 捌 / 生活中的小确幸 玖 / 对抗焦虑与恐惧 拾 / 幸福的处方笺 尾章 / 治疗焦虑的哲学疗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