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技术决定论批判

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技术决定论批判

  • 字数: 112
  • 出版社: 经济管理
  • 作者: 宋朝龙
  • 商品条码: 97878020799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07
  • 印次: 1
定价:¥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资本论》的深层逻辑为依据,通过彻底贯彻矛盾发展观,通 过“物质交往”概念的引入(这种引入方式不同于哈贝马斯),阐释了社会 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和发展动力,揭示了技术决定论的逻辑机制。 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劳动方式和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统一。社会劳动方 式和所有制形式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中的适应性决定关系。这种适应性决 定不同于产生性决定,也即一方只能决定另一方能否跟自己相适应,而并 不能决定对方的产生过程;这正如相亲中的女青年只能决定男方的素质品 质能否和自己相适应,而并不能决定这些素质品质的产生一样。社会劳动 方式的产生性决定因素是劳动资料的技术形态;而所有制形式的产生性决 定,不能用劳动形式而只能用物质交往形式来说明。 技术决定论的产生有两个逻辑机制:第一,把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 形式在相互作用中的适应性决定混淆为产生性决定,这样对立面之间的相 互作用结构,就变成了一方产生另一方的线性因果结构,由此造成了技术 对社会劳动方式、社会劳动方式对所有制形式的单向决定论;第二,因为 缺乏物质交往,无法说明所有制关系的动力机制。无法从概念上规定所有 制关系,于是就把所有制关系直接折衷为社会劳动关系,这样,劳动资料 对劳动方式的产生性决定作用,就被转化为劳动资料对所有制形式的产生 性决定作用。这两种逻辑机制互相加强,就导致了唯物史观中技术决定论 的统治局面。这样,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全部被归结为劳动资料等物的因素 ,而人在物质交往活动中的能动性、物质交往通过所有制关系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就被抽象掉了。哈贝马斯正确地指出了唯物史观中“交往” 概念的逻辑缺环,但他只把交往理解为语言交往,关于物质交往及其与所 有制的联系不是他关注的对象。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第二种“拜物教 ”的思想实际上提示了物质交往与所有制的内在联系。 根据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要求,本书在社会生产方式二重结构理论的基 础上,具体揭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动力和路径。本书的最后一章从哲 学史以及《资本论》之辩证逻辑的角度,论证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 理论的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
宋朝龙,1977年2月生。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曾翻译过《后现代与复杂性》(合译)一书,发表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改造》、《生产劳动二穗生与资产阶级权利: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列宁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扬弃》、《世界体系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劳动形态发展与人的自由》等文章。研究方向为历史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学术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综合派”,即主张从哲学、社会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综合,以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凝聚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劳动方式 一、家庭结合劳动 二、企业结合劳动 第二章 所有制形式 一、征役主义所有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第三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 一、征役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四章 技术决定论是怎样形成的 一、由“决定”概念的混淆所导致的技术决定论 二、因“物质交往”的概念缺失而导致的技术决定论 第五章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中的辨证逻辑 一、矛盾辩证法的思想渊源 二、《资本论》中的辩证逻辑 附录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概念的改造 一、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二、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的超越与依赖 三、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评价 四、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评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