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以人为本--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及其现实路径/教育技术学元研究系列丛书

以人为本--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及其现实路径/教育技术学元研究系列丛书

  • 字数: 23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郝兆杰
  • 商品条码: 97875161947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技术价值取向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 二 研究的学科发展背景 三 个人的困惑与思考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的理论根基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综述 一 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价值”的研究综述 二 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价值观、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 三 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全体人的发展 二 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三 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儿童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 关注教育技术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五 技术应用中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六 对教育技术的质疑与批评 第三节 国内外已有研究评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及归因分析 第一节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 一 教育技术建设中的“重硬轻软” 二 人才标准技术化 三 人才培养技能化 四 信息道德教育的缺席 五 教育软件制作过程申的“炫技” 六 教育技术人的“新技术热” 七 教师的技术依赖 八 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中的重“技”轻“教” 第二节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归因分析 一 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是产生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 二 工具理性是引发技术化价值取向的思想根源 三 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及教育技术“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和应用传统强化了教育技术技术化的价值取向 四 “重硬轻软”的恶性循环助长教育技术的技术化倾向 五 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技术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以人为本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确立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是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 一 教育技术学姓“教”不姓“技”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技术化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人”的回归 一 教育技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学,达到教育最优化” 二 现代化教育中“全人”培养目标落空,甚至导致“技术人”的产生 三 技术化价值取向阻碍教育技术学学科健康发展 第四节 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为教育技术“以人为本”提供可能性前提 一 技术及技术的价值负荷 二 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是其“以人为本”的可能性前提 第五章 满足与异化:教育技术与人之属性的关系辨析 第一节 教育技术与人的自然性 一 人的自然属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自然性的满足与异化 第二节 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性 一 人的社会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社会性的满足与异化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性 一 人的发展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发展性的满足与异化 第四节 教育技术与人的实践性 一 人的实践性 二 教育技术对人之实践性的满足与异化 第六章 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路径选择 一 以AECT’94定义中的五个范畴为切入口 二 关于以AECT’94定义五个范畴为切入口的几点说明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设计” 一 “设计”范畴的内涵 二 “设计”中如何以人为本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开发” 一 “开发”范畴的内涵 二 “开发”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利用” 一 “利用”范畴的内涵 二 “利用”中如何以人为本 第五节 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 “管理”范畴的内涵 二 “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 第六节 以人为本的“评价” 一 “评价”范畴的内涵 二 “评价”范畴中如何以人为本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