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幽玄物哀寂(精)

幽玄物哀寂(精)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日)大西克礼|译者:王向远
  • 商品条码: 97875327742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暂无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目录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译本序) “幽玄”论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内容,对其加以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论 一 “哀”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所谓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哀”的审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个阶段 十三 作为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关于情趣象征问题 十五 审美范畴“哀”的完成 “寂”论 前言 一 序论 二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三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四 俳谐的艺术本质与“风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与特殊意味 六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七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八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译者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