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福利三角视角下农民工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

福利三角视角下农民工的就业促进政策研究

  • 字数: 27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袁小平
  • 商品条码: 97875161957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农民工群体的充分就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 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农民工群体仍面临着结构性就 业难的现实。袁小平著的《福利三角视角下农民工的 就业促进政策研究》主要围绕着“当前国家、市场与 社会的关系形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促进产生了何种 效果以及生成这种关系形态的结构性原因是什么?” 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中部地区的J省A企业为个案分 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民工培训领域政府、企业 和家庭所组成的福利三角呈现出倒置与碎片化特征。 最后,研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改革目标 ,即建立一个新福利三角框架。在新福利三角中,政 府和企业应该居于福利三角形的上方,整个福利三角 形应该是均衡的、合作的、有效的。
作者简介
袁小平,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系主任、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赣江青年学者”。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应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学。截至目前,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 人文社科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严峻 二 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与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提出新要求 三 现有农民工就业政策的就业促进效果还有待提升 四 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与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 一 福利三角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二 福利三角的反思与发展 三 福利三角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促进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 市场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 国家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三 社会角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四 农民工就业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进展 五 对以上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农民工 二 就业促进 三 自主性 四 融资 五 规制 第二节 分析框架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三 研究的具体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研究伦理 第四节 研究路线 第四章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 第一节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透视 一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二 A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测评 第二节 A企业新生代培训中的政府、企业与家庭 — A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现状 二 政府、企业与家庭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 一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福利三角关系形态 二 福利三角倒置与碎片化的影响 第五章 福利三角的自主性、融资与规制 第一节 自主性与福利三角的张力 一 自主性的双层维度:偏好与能力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企业自主性 三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家庭自主性 四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国家自主性 五 自主性与福利三角的张力 第二节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整合力 一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关系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融资 三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规制 四 融资、规制与福利三角的整合力 第三节 福利三角的张力与整合力比较 一 福利三角的张力与整合力对比 二 内张与整合:福利三角关系形态的趋势 第六章 后全能国家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国家逻辑 第一节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角色与功能 一 国家的福利角色与福利功能 二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福利角色的变迁趋势 三 福利三角中的国家角色 第二节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逻辑 一 国家自主性与后全能国家 二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逻辑 第三节 后全能国家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建设 一 后全能国家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建设逻辑 二 后全能国家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中的国家自主性、融资与规制 第七章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 研究发现的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 第二节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新福利三角的政策建议 一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新福利三角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二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福利三角均衡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