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具身与离身(在现场和工具媒介中的建筑视知觉比较)

具身与离身(在现场和工具媒介中的建筑视知觉比较)

  • 字数: 325
  • 出版社: 同济大学
  • 作者: 周术
  • 商品条码: 97875608679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4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日益图像化和媒介化的建筑语境下,透视图、 实体模型和动画等工具媒介对建筑实践不仅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深入的。 然而,为什么在工具媒介中看到的建筑总是与基地现 场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偏差?人们在基地现场和工具媒 介两种物质环境中感知建筑的视知觉差异究竟是什么 ?对于每一位关注这类知觉问题的建筑师来说,这本 书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周术著的《具身与离身(在现场和工具媒介中的 建筑视知觉比较)》涉及的学术领域是建筑学和知觉 现象学、传播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可供 建筑学、城市学、环境心理学、比较研究等专业的高 等院校学生、建筑理论研究人员和职业建筑师参考和 使用,同时对传播学专业的理论研究人员也有参考价 值。
作者简介
周术,1974年生于吉林省珲春市;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2017-2018)。 关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跨学科方法论,重点研究建筑学与现象学、行为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渗透。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现代城市研究》、《新建筑》、《装饰》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导论 理论篇 1 工具媒介的演化及对建筑实践的影响 1.1 按照工具媒介划分的三个历史时段 1.2 手工媒介时代 1.2.1 手工媒介的发展源流及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1.2.2 以现场感知为主导的建筑实践 1.3 机械媒介时代 1.3.1 机械媒介的流变及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1.3.2 现场感知与媒介感知并行发展的建筑实践 1.4 电子媒介时代 1.4.1 电子媒介的发展及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1.4.2 以媒介感知为主导的建筑实践 1.5 媒介的演化及其影响的历时性比较 1.5.1 手工媒介时代 1.5.2 机械媒介时代 1.5.3 电子媒介时代 2 空间的视觉体验 2.1 理论基础 2.1.1 哲学基础 2.1.2 空间视觉体验的相关理论 2.2 真实空间的视觉体验 2.2.1 体验的本质:具身感知 2.2.2 具身的感知主体 2.2.3 作为主体的感知对象 2.2.4 主体之间的空间体验 2.3 媒介空间的视觉体验 2.3.1 体验的本质:离身感知 2.3.2 离身的感知主体 2.3.3 作为客体的感知对象 2.3.4 主客之间的空间体验 2.4 空间视觉体验的比较 2.4.1 体验本质的比较 2.4.2 感知主体的比较 2.4.3 感知对象的比较 2.4.4 空间体验的比较 3 实体的视觉现象 3.1 理论基础 3.1.1 视觉现象的相关理论 3.1.2 实体感知的相关文献 3.1.3 本书对建筑实体的界定 3.2 真实建筑的视觉现象 3.2.1 表皮感知 3.2.2 体量、空间关系感知 3.3 媒介建筑的视觉现象 3.3.1 表皮感知 3.3.2 体量、空间关系感知 3.4 实体视觉现象的比较 3.4.1 表皮感知的比较 3.4.2 体量、空间关系感知的比较 实验篇 4 实验方法与设计 4.1 理论假设与实验内容 4.2 实验设计方案与目的 4.2.1 实验设计方案与流程图 4.2.2 实验目的 4.3 实验框架 4.3.1 被试者 4.3.2 自变量与因变量 4.3.3 研究案例 4.3.4 实验场景 4.3.5 实验程序 4.4 具体方法与技术 4.4.1 抽样方法 4.4.2 数据收集方法 4.4.3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5 现场感知VS透视感知 5.1 研究案例与实验概况 5.1.1 建筑形态特性 5.1.2 量化标准与赋值 5.1.3 实验概况 5.2 感知对象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总样本数据分析) 5.2.1 各选项百分比统计的比较 5.2.2 综合均值的比较 5.2.3 各独立样本的T检验 5.2.4 讨论 5.3 感知主体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分组数据分析) 5.3.1 顺序效应的验证 5.3.2 顺序效应的影响 5.3.3 讨论 5.4 结论 6 现场感知VS模型感知 6.1 研究案例与实验概况 6.1.1 建筑形态特性 6.1.2 量化标准与赋值 6.1.3 实验概况 6.2 感知对象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全样本数据分析) 6.2.1 各选项百分比统计的比较 6.2.2 综合均值的比较 6.2.3 各独立样本的T检验 6.2.4 讨论 6.3 感知主体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分组数据分析) 6.3.1 顺序效应的验证 6.3.2 顺序效应的影响 6.3.3 讨论 6.4 结论 7 现场感知VS动画感知 7.1 研究案例与实验概况 7.1.1 建筑形态特性 7.1.2 量化标准与赋值 7.1.3 实验概况 7.2 感知对象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全样本数据分析) 7.2.1 各选项百分比统计的比较 7.2.2 综合均值的比较 7.2.3 各独立样本的T检验 7.2.4 讨论 7.3 感知主体与视知觉的相关性分析(分组数据分析 7.3.1 顺序效应的验证 7.3.2 顺序效应的影响 7.3.3 讨论 7.4 结论 终结篇 8 结论与展望 8.1 现场感知与媒介感知的视知觉差异 8.2 弥合两种感知方式差异的视觉修正策略 8.3 研究展望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A1:关于现场感知与透视感知差异的实验问卷 附录A2:关于现场感知与实体模型感知差异的实验问卷 附录A3:关于现场感知与动画感知差异的实验问卷 附录B:透视实验统计数据 附录C:模型实验统计数据 附录D:动画实验统计数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