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以浙江龙泉县为中心的分析

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以浙江龙泉县为中心的分析

  • 字数: 279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肖如平
  • 商品条码: 97875201073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肖如平等著的这本《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 治理--以浙江龙泉县为中心的分析》是 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果(10YJC770102)和浙 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项目成果(T6-2)。 本书主要利用龙泉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以民国 浙江龙泉县保甲为研究对象,对龙泉推行保甲的概况 ,乡镇保甲长的职能、人员构成、选拔、任免与奖惩 进行考察,探讨政府如何利用保甲组织实施人口调查 和人事登记,如何通过保国民学校、乡镇民大会、保 民大会、乡镇保合作社进行乡村政治动员,推动乡村 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又是如何利用保甲实施征税、 征役的,从而分析政府、保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复杂 关系,以及保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角色。
作者简介
肖如平,男,江西省信丰县人,生于1973年。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相关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南京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和 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等课题。曾赴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访问交流。2011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 资料的来源 第一章 民国保甲制度的演变 一 地方自治的困境 二 “剿共”时期的保甲制度——以江西为例 三 保甲制度的推广——以江浙为例 四 新县制下的保甲制度 五 龙泉保甲实施概括 第二章 新政用新人:乡镇保甲长 一 乡镇保甲长的资格 二 乡镇保甲长的产生方式 三 乡镇保甲长的职能 四 乡镇保甲长的训练与考核 五 乡镇保长的群体分析 六 淘汰与改选 第三章 社会控制:乡村保甲户籍的重建 一 清末民初的户籍管理 二 保甲户籍制度的建立 三 浙江保甲户籍之管理 四 战时龙泉保甲户籍之实施 五 保甲规约与联保连坐 第四章 保甲体制下的新学:保国民学校 一 保国民学校的设立 二 经费与师资 三 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四 保长、校长与士绅 五 新学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五章 基层民意机关:乡村治理的民主化 一 基层民意机关之缘起 二 基层民意机关的组织职权 三 保民大会的运作 四 乡镇民代表会的运作 五 成效与弊端 第六章 合作与保甲:乡镇保合作社的建立 一 浙江合作事业的兴起 二 乡镇保合作社的建立 三 龙泉合作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催粮、征粮与借粮:保甲与战时粮政 一 粮食增产与节约运动 二 粮食调查与粮食管制 三 军粮、公粮与田赋征实 四 乡镇保甲长与催粮、征粮 第八章 保甲与兵役:抗战时期的征兵 一 保甲与兵役组织 二 保甲与战时征兵 三 保甲长与兵役舞弊 四 征兵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第九章 合作与冲突:乡镇保长、政府与民众 一 资格、监督与激励 二 有选择的合作与规避 三 舞弊、殴打与控告 四 逃离与辞职 结语 乡村社会治理的困惑 一 经费的缺乏与摊派 二 待遇低微与中饱私囊 三 滥用保甲与疲于奔命 四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