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改革研究

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改革研究

  • 字数: 27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小强
  • 商品条码: 97875161925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的十多年,是我国大学生 就业越来越难的十多年。目前,这一问题已非常严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人力资源并 不很发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并不算太高的国家,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困难就如此严重? 刘小强主编的《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 度改革研究》从学科专业制度的视角分析大学就业难 问题,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改革的方 向,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本书的 中心观点就是:目前的学科专业制度造成了高校人才 培养的趋同和重复培养,造成了结构性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且日益严重。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学 科专业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中叶以前小科学 时代和精英高等教育的产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科学时代和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构建就业导向的新型学科专业 制度,促进人才培养充分分化。
作者简介
刘小强(1977-),男,高等教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第三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2002年以来,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报纸和《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复印、收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人文社科规划等国家、部级、省级科研项目15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先后参与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荣获中国高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其他省级科研奖多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 六 逻辑结构 第二章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学科专业制度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专业制度的建立 一 “全面学苏”与专业制度的建立+ 二 专业与专业教育模式 三 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学科专业制度的演变 一 学科专业制度的演变 二 我国学科专业制度的主旨精神一直没有改变 第三章 学科专业制度环境与传统学科专业制度环境分析 第一节 学科专业制度的制度环境 一 制度环境 二 经济社会体制与学科专业制度 三 科学发展状况与学科专业制度 四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学科专业制度 第二节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专业制度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 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 适应了20世纪上半叶以前现代科学和学科发展的特点 三 适应了精英高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节 制度环境转变与传统学科专业制度的弊端 一 死板 二 封闭 三 实体化 第四章 传统学科专业制度下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人才培养趋同 一 “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大学生“供过于求” 三 高校人才培养趋同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二节 高校人才培养趋同的微观实证分析 一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析 二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三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分析 四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分析 五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专业必修课设置分析 六 8所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分方向培养情况分析 第三节 传统学科专业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趋同机制 一 权威、统一学科专业目录造成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 二 政府高位管理导致了同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校际趋同 三 单一学科内的专业设置方法严重限制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分化 四 趋同、实体化的学科专业组织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趋同 第四节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呼唤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一 高校“扩招”以前被掩盖的人才培养趋同问题 二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前传统学科专业制度的困境 三 呼唤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第五章 从宏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 市场经济的内涵 二 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语境中的意义 第二节 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 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一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个性 二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在学科专业事务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三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大学生在学科专业事务上被赋权 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学科专业组织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第六章 从科学转型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第一节 现代科学的转型 一 有机整体、复杂、进化的本体论 二 有限理性认识论 三 互补方法论 第二节 科学转型背景下学科框架的转变 一 学科框架与科学型 二 科学转型背景下的学科框架的转变 第三节 从科学转型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一 从学科的“退化”反思学科专业制度 二 科学转型对传统学科专业分类设置制度的质疑 三 科学转型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挑战 第七章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三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类型的分化与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一 传统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本科教育的分化 三 从本科教育类型分化看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第三节 大众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与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 一 大众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个性化高等教育 二 高等教育个性化对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四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学科专业组织制度的影响 一 “巨型大学”的组织形态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显著变化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挑战 第八章 走向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 第一节 确立“生成型”学科专业制度的改革理念与方向 一 学科专业制度的两种理念 二 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改革需要确立“生成型”的改革方向 第二节 走向就业导向的学科专业制度 一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降低学科专业管理重心 二 突破单一理论学术逻辑,兼顾行业标准和应用导向 三 打破单一学科下的专业设置,鼓励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创生 四 降低专业刚性, 回归专业本质 五 走出专业种数控制惯性思维,促进学科专业适度增长 六 完善学科专业生态,促进人才培养均衡发展 七 打破学科专业组织实体化,促进人才培养分化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