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1卷)(精)/政治哲学史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1卷)(精)/政治哲学史

  • 字数: 306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编者:梁涛|总主编:张志伟//韩东晖//干春松
  • 商品条码: 97873002425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涛主编的《中国政治哲学史(第1卷)(精)》系 统考察了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庄子、苟 子、韩非八位思想家,以及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的政 治哲学,希望以点带面,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层层 推进,对中国先秦政治哲学史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 把握。本书在孔子的正名哲学、名家的政治哲学内涵 、孟荀政治哲学的对比、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法家政 治哲学的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学界参 考。本书由多位学者共同撰写,既相互呼应,又保持 相对独立性,是一部集体合作完成的中国先秦政治哲 学史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无为与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老子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与批判 第二节 “道物论”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 第三节 圣人的“无为”与百姓的“自然” 第四节 多元共生与公平公正 第五节 反向的政治思维:守柔与不争 余论 老子的政治哲学是否为愚民之策和权谋之术 第二章 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仁:“成己”与“爱人” 第二节 “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第三节 孔子正名研究范式之反省 第四节 孔子正名致思的双重结构 第五节 孔子正名政治的运作模式 第六节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现象 第三章 兼爱:墨家的政治哲学杨武金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 第二节 选贤任能,尚同下效 第三节 强本节用,尚力明法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商鞅的政治哲学王威威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法的起源 第二节 天下之利、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第三节 “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 第五章 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以善为性:仁政的人性论根据 第二节 民贵君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仁政与王道:政治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 “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第五节 “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第六节 孟子政治哲学的反省与评价 第六章 自然与无为:《庄子》的政治哲学王威威 第一节 道与万物自然 第二节 万物自然与权力的消解 第三节 人性与制度约束 第四节 在宥天下与至德之世 第五节 天道与秩序 第六节 君无为而臣有为 第七章 天道与人道:黄老道家政治哲学 第一节 黄老道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从玄虚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 第三节 从“道”到“名”“法” 第四节 从人性到法律 第五节 “黄”与“老”的关系 第八章 无名与有名:名家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名”论、“名实”论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名”“法”对举的普遍现象 第三节 “名”“法”对举形成的原因 余论 “名”是一种力量 第九章 隆礼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学林宏星 第一节 政治、道德与政治的道德基础 第二节 德的可欲性与政治的可行性 第三节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第四节 “礼义之谓治” 第五节 “善者,正理平治也” 第六节 范的“奠基”与“动机” 第十章 法、术、势:韩非的政治哲学王威威 第一节 好利、自为的人性基础 第二节 法与君主权力 第三节 仁义之治、礼治与法治 第四节 自然之势与人设之势 第五节 形名参同与循名责实之术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