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2辑)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2辑)

  • 字数: 19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编者:王显晖//阿牛木支//安图
  • 商品条码: 97875161946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王显晖、阿牛木支、安图主编的《凉山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2辑)》涉及民俗、传统手工 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彝族年、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 祀、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毕 阿史拉则传说、邛都洞经音乐、 藏族赶马调。本书 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 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 能、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以及传播与影响,并辅 以曲谱、照片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大大增强了全 书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安图,男,彝族,1972年10月生,四川省普格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曾先后任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副科长,凉山州文化局文化市场稽查队队长,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布拖县委常委等职务。兼任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成员。曾主编《放歌大凉山》《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一辑》《火把.家园》《彝族火把节人文电视纪录片》等著作。先后发表论文、散文、新闻作品等,400余篇,其作品《朵洛荷》曾获国家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一一“群星奖”,论文多次获州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2009年获国家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阿牛木支,男,彝族,1967年3月生,四川省喜德县人,硕士,二级教授。现任西昌学院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彝语言文化学院理科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四川省专家评(审)议委员会成员,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等课题8项,出版《当代彝文文学研究》《彝族克智译注》《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等著作26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家、省级成果奖10项。 王显晖,男,汉族,1968年1月生,四川省冕宁县人,大学本科毕业。曾任冕宁县教育文化局局长,中共冕宁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中共冕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中共宁南县委副书记,中共会理县委副书记、县长。现任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召集人。
目录
第一章 彝族年 第一节 彝族年概述 一 彝族年的含义 二 彝族年的由来 三 有关彝族年的传说 四 彝族年的分布区域 五 彝族年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第二节 彝族年的程式及内容 一 彝族年的程式 二 彝族年的内容 第三节 彝族年的变迁 第四节 彝族年的基本特征 一 民族性 二 祭祀性 三 文化娱乐性 四 文化综合性 五 地域差异性 六 活态性 第五节 彝族年的基本价值 一 传承、积淀、弘扬彝族文化 二 彝族年是彝族民俗事象的载体 三 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六节 彝族年的传播及影响 第二章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第一节 银饰制作技艺概述 一 银饰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 二 银饰制作技艺的分布区域 三 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变迁 四 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第二节 银饰制作的工艺流程 一 银饰制作的选料、备料 二 银饰制作的加工工艺 第三节 银饰、银器的种类及功能 一 配饰及功能 二 餐具、酒具及功能 三 马具及功能 四 宗教用具及功能 第四节 银饰的特征 一 民族性 二 审美性 三 流变性 四 活态性 第五节 银饰的价值 一 银饰的经济价值 二 银饰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 毕阿史拉则传说 第一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概述 一 毕阿史拉则传说及其分布区域 二 毕阿史拉则传说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第二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基本内容 一 凉山东部的流传情况 二 凉山北部的流传情况 三 凉山南部的流传情况 四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文献情况 第三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特征 第四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价值 一 民间文学价值 二 历史价值 三 民族学、人类学价值 四 艺术价值 第五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影响 一 流传区域广 二 文献品种多,内容丰富 三 毕阿史拉则是狩猎的行家里手 四 毕阿史拉则是杰出的彝族医药家 第六节 毕阿史拉则传说的开发利用 第四章 邛都洞经音乐 第一节 邛都洞经音乐概述 一 邛都洞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二 邛都洞经音乐的分布区域 三 邛都洞经音乐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第二节 邛都洞经音乐的表演形式及基本内容 一 邛都洞经音乐的表演形式 二 邛都洞经音乐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邛都洞经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邛都洞经音乐的价值与功能 一 邛都洞经音乐的价值 二 邛都洞经音乐的功能 第五节 邛都洞经音乐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