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

  • 字数: 340
  • 出版社: 同济大学
  • 作者: 陈曦|总主编:常青
  • 商品条码: 97875608658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曦著的《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 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以全面的视角讨论建筑遗产现 代保护思想形成的过程。首先,解释不同时代哲学、 历史学、美学和科学的发展给保护思想带来的影响, 指出人们对于遗产处置态度源自对现实的批判,进而 深思于历史,表现于艺术,又折射回现实。其次,从 价值层面和工具层面对保护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解 释观念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指出了不同层面观点的合 理性,论证保护思想追求理性的目标、实现理性的过 程,以及在当代对理性所造成的困惑的反思。最后, 探讨西方的保护思想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以及所带 来的连锁反应,并对“中国式修复”这一本土语境中 的特殊产物的特征、理论反馈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城乡建成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建筑遗产保护思 想的演变》对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师生,以及有形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学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曦,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同济大学一德国包豪斯大学双学位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香港大学交换生;现为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负责人,《建筑遗产》杂志特约组稿人、苏州市文物保护与鉴定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关注中外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地域化实践、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与语境转换、风土聚落及历史建筑的适应性保护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进及其本土化研究”等各类科技计划多项。于《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常青,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FAIA)。长期专注于建筑学新领域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著有《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建筑志》等建筑历史著作。世纪之交以来,主持完成多项城乡历史环境研究国家课题,通过跨专业的学科交叉,领衔创办我国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开拓了“历史环境再生”的学科方向,撰著、编著和主编《摩登上海的象征一一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等专业系列著作。主持完成多个有国际影响的历史建筑存续和历史环境再生工程设计,如上海外滩源概念规划设计、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工程设计、浙江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新疆库车龟兹文化中心工程实施方案设计、湖南汨罗屈原博物馆(屈子书院)工程设计等。20世纪末以来,先后获得一系列国内外重要的研究和设计奖项。
目录
总序 前言 为什么研究保护思想史 第1章 “建筑遗产”是什么? 1.1 “建筑遗产”的定义 1.2 研究时空的界定 1.3 已有研究综述 1.3.1 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框架(欧洲部分)的形成 1.3.2 建筑遗产保护哲学的研究 1.3.3 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研究 1.3.4 保护思想的传播媒介研究 1.3.5 历史和艺术史领域关于保护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价值论 2.1 价值论的哲理基础 2.1.1 保护思想的理性/现代性构成 2.1.2 理性的价值论 2.2 历史观念:从“历史编纂”到“过往即他乡” 2.2.1 文艺复兴:距离、摹仿与重生 2.2.2 理性时代:既往与当下的冲突 2.2.3 工业时代:同情、羡慕、进步 2.2.4 20世纪:历史的隐没 2.2.5 当代:“过往即他乡” 2.3 审美意愿:对古迹美学的认知 2.3.1 文艺复兴时期的怀古情怀 2.3.2 “古色”概念的产生 2.3.3 考古发掘与废墟美学 2.3.4 审美主观性与历史主义的矛盾:里格尔的价值理论 2.4 社会选择:从精英呼吁到社团运作 2.4.1 英国教堂修复运动:教会主导的修复 2.4.2 法国大革命:古物厄运与启蒙初衷 2.4.3 早期社会团体的运作及影响 2.4.4 早期主要的出版物和宣传媒介 2.5 价值理性的共识 第3章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工具论 3.1 理性的工具论 3.2 “修复”——建筑遗产批判的实践 3.2.1 “修复”语义在18、19世纪的演变与传播 3.2.2 埃利教堂的修复 3.2.3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复 3.2.4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 3.3 实践理性:建筑师与历史学家的思想分歧 3.3.1 “恶棍怀亚特” 3.3.2 “必要的邪恶” 3.3.3 “我们都是自己的反对者” 3.4 技术理性:石材保护的故事 3.4.1 德拉姆教堂的教训 3.4.2 威斯敏斯特教堂石材的“固化”实验 3.4.3 从秘方到现代科学 3.5 程序理性:走向制度化的保护思想 3.5.1 保护与修复机制的影响 3.5.2 SPAB协会的成立与英国保护体系的形成 3.5.3 法国遗产保护的民族国家化 3.6 不同层面理性的趋同 第4章 理性的反思与发展 4.1 保护思想的困境:理性的矛盾 4.1.1 对《威尼斯宪章 》的反思 4.1.2 对科学性保护的反思 4.1.3 对“真实性”“完整性”的反思 4.1.4 遗产保护范式的转换:从保护“真实”走向保护“意义” 4.2 当代历史保护语义的多元 4.2.1 “建筑遗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4.2.2 “建筑遗产”价值的扩张 4.3 当代保护语境的转换 4.3.1 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哲学基础 4.3.2 保护思想与社会发展 4.3.3 保护思想与文化发展 4.4 关于当代保护的几个案例 4.4.1 非历史的吊诡:战后重建 4.4.2 技术与人文的关怀:吴哥窟巴戎寺 4.4.3 文化的他者:台湾鹿港龙山寺 4.5 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趋势 4.5.1 保护思想在价值层面的发展 4.5.2 保护思想在工具层面的发展 第5章 对中国保护思想演进的反思 5.1 东西方语境的差异 5.1.1 与西方保护思想价值层面上的差异 5.1.2 与西方保护思想工具层面上的差异 5.2 西方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 5.2.1 现代保护思想在中国的萌芽 5.2.2 西方保护理念的系统介绍 5.3 对当代中国修复实践的理解 5.3.1 中国式修复的特点 5.3.2 中国式修复的理论反馈 5.4 西方保护思想的演变对于中国的启迪 5.4.1 对于价值认识的变化:从标本式保护走向“活化” 5.4.2 二具层面的启迪:传统建造技艺与现代保护技术的融合 第6章 结语 6.1 保护思想的演变逻辑与动因 6.2 保护思想的当代走向 6.3 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意义 附录 附录A SPAB宣言 附录B 保护术语的图示 附录C 编年史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