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革命情境中的大众传媒与乡村民众--以群众办报<1927-1949>为视点

革命情境中的大众传媒与乡村民众--以群众办报<1927-1949>为视点

  • 字数: 38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田中初
  • 商品条码: 97875161865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5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革命情境中的大众传媒与乡村民众--以群众办 报<1927-1949>为视点》由田中初著。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过程 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其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就是 “群众办报”机制。依托“群众办报”,中共把大量 普通民众吸纳进新闻传播过程,让他们通过参与新闻 传播而达到“建构共意”的效果,因此,“群众办报 ”实践是理解中共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何以成功的一个 生动而又有意思的具像窗口。“群众办报”实践,主 观上是中共利用新闻传播来鼓动革命,但客观上也促 进了乡村社会民众接触传媒、使用传媒并且参与传播 ,由此形成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媒体 与民众实现互动的一种特殊路径——政治催动下的媒 体普及化、大众化,这显然与市场化、都市化的背景 下实现大众传媒与民众的高度关联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田中初,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92在复旦大学文博学院获史学学士学位,1998年、200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校报副主编、上海青年报社总编办公室副主任,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已有30余篇文章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中国出版》《中国记者》《青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理论溯源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立意 一 革命微观史层面 二 大众传播史层面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 研究视域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标 第一章 组织化读报:群众“触”媒 第一节 识字与读报 一 中共组织识字 二 民众积极识字 三 识字读报结合 第二节 报纸的推行 一 推行的意义 二 推行的策略 三 推行的效果 第三节 读报的意图 第四节 读报的流程 一 传者角度的读报 二 受者角度的读报 第五节 读报的管理 一 设立读报制度 二 建立读报组织 三 加强读报管理 第六节 儿童与读报 第二章 工农通讯员:群众“写”稿 第一节 工农通讯员的制度化 一 苏俄的影响 二 制度的创设 三 苏区的尝试 四 实践的推广 第二节 群众成为新闻写作者 一 群众的参与 二 工农通讯员的实现 三 工农通讯员的典型个案 第三节 工农通讯员与知识分子的结合 一 号召的发出 二 知识分子的回应 三 知识分子的转变 第四节 工农通讯员的组织管理 一 建立通讯员组织 二 召开通讯员会议 三 开展通讯竞赛运动 第五节 鼓励工农通讯员的措施 一 支付稿费 二 赠送实物 三 优惠邮资 四 登报表扬 五 授予荣誉 第六节 指导工农通讯员的媒介 一 期刊的指导 二 报纸的指导 三 图书的指导 第七节 土改运动中的工农通讯员 一 推动群众成为工农通讯员 二 注重工农通讯员的阶级成分 三 利用新闻写作促进文化翻身 第三章 黑板报:群众“办”报 第一节 作为媒体的黑板报 第二节 群众成为黑板报的传播者 第三节 黑板报的传播内容 第四节 黑板报的一个典型个案 第五节 儿童与黑板报 第六节 群众成为黑板报的接受者 第四章 群众办报的成效 第一节 群众办报推动报纸普及 第二节 群众办报促进知识启蒙 一 改进劳动生产 二 转变社会观念 三 提高文化素养 第三节 群众办报实现革命动员 一 唤醒斗争意识 二 培塑政治认同 三 推进政策响应 四 扩展空间认知 第四节 群众办报实践中的偏差 一 实施形式化的偏差 二 新闻低质化的偏差 三 认识片面化的偏差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