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中青文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中青文库

  • 字数: 26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史为磊
  • 商品条码: 97875161931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史为磊所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 等收入阶层研究》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 吸收借鉴国外关于现代化理论和中产阶级理论,以中 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对我国 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背景、成长过程、现状特征、社 会功能以及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中等收 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并预测了这一阶层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史为磊,山东微山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评为团中央直属机关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16年首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主持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1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支持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解开束缚中国居民消费的绳索》;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社会主义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网、光明网等转载。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价值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实证分析法 二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 三 比较性研究方法 四 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六节 若干研究建议 一 建议采用“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 二 “扩中”的路径应该以培养持续收入能力为视域 三 “扩中”的对象需要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潜在人群 第一章 中等收人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 一 中等收入者及其相关概念 二 “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之间的关系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一 和谐社会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重要目标 二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 三 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解开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政治羁绊 四 快速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三节 中等收入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一 经济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推手 二 社会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三 政治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 四 文化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同步共进 一 两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性 二 两者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 第二章 中等收入阶层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产阶级”思想述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述论 二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概述 一 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二 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的认识 一 毛泽东的中产阶级理论 二 邓小平的阶级理论 三 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四 胡锦涛对社会阶层理论的新发展 五 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 第三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 第一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变迁的历程 一 萌生:我国中产阶层的短暂发展 二 消失:我国中产阶层不复存在 三 重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 中等收入阶层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一 数量规模偏小 二 构成来源广泛 三 地域分布不均 四 职业构成多样 五 文化观念多元 六 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 七 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 八 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第四章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 中等收入阶层有进一步萎缩的苗头 二 中等收入阶层的内部结构差异过大 三 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难以形成 四 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五 中等收入阶层认同存在一定的局限 六 中等收入阶层焦虑限制其素质提高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瓶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 二 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隔的质变转化 三 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四 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 五 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 六 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 第五章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 第一节 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理念和原则 一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 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一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分析 二 工人阶级主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三 小微企业主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四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五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六 农村先富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第三节 国外中产阶级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 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二 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三 北欧福利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四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五 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六 国外中产阶级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节 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人阶层的培育机制 一 互动机制: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发展 二 内生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三 制度变迁:所有制变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 结构动因: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 社会力量: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健全 六 教育孵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孵化器 附录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基本问题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