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以经史之学为中心的研究)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以经史之学为中心的研究)

  • 字数: 252
  • 出版社: 上海交大
  • 作者: 吴超
  • 商品条码: 97873131615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超编著的《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以 经史之学为中心的研究)》以江南地区“博学鸿儒” 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学人群体中典型人物的思想特 质和治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出清初知识界与官方主 导的两股“实学”学风交汇、碰撞、融合、定型的发 展历程。本书将“经史之学”作为考察“博学鸿儒” 学人群学术思想的切人点,旨在契合该时期学人的治 学重心与知识界的显学门类,并从中求取其普遍遵循 的“崇实”特征。 全书考据严谨,史料丰沛,文笔流畅,具有很强 的学术价值,适合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研读。
作者简介
吴超,男,1984年出生,上海松江人。上海市“阳光学者”。2002年至201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提前攻博)。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治理史。出版有专著1部、合著1部,在《历史档案》、《宗教学研究》、《史学集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民政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十余项。曾任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2016-2017)。
目录
绪论 一、作为“学风”研究的“实学” 二、回归历史情境:“博学鸿儒”学人群与清初实学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关系概论 第一节 “实学”:清初“文治”语境中的关键词探究 一、顺治、康熙两朝的“实学”导向 二、清初官方倡导“实学”的“体”“用”特征 第二节 清初实学学风的“经世”内涵 第三节 江南“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一、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文化政策 二、“博学鸿儒”与江南士林 第二章 经学与实学——以朱彝尊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朱彝尊实学探源 一、家学渊源与实学学风 二、论“文”与论“学” 三、政治态度与遗民情结 第二节 考据学的特点:朱彝尊《尚书》学论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成就 二、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的相互影响 三、“阎毛之争”新解 第三节 义理观的形成:朱彝尊《周易》学论 一、辟邵思想与“道统”说 二、朱彝尊的《易》学立场 三、朱彝尊与胡渭《易》学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以古为是”:《经义考》“三礼”学论 一、《仪礼》问题缘起及其在“三礼”中的地位 二、《经义考》内有关明末清初的《礼记》研究 三、《经义考》按语对于汉、宋、明儒的批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史学与实学——以吴任臣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考述 一、生卒年新证 二、学术简谱与交游述评 三、《明史》编纂部分及其他著作考 第二节 由小学人经史:吴任臣早年两部著作的治学路径 一、清初学术视野下的《山海经广注》研究 二、《字汇补》与明季清初小学之发展 第三节 《十国春秋》的体例创新及其史学价值 一、继承与创新:《十国春秋》在体例设计上与《通鉴》等书的关系 二、更定与整合:《十国春秋》关于历史人物传记归类的“史法”创见 三、考据与义理:《十国春秋》史学价值再认识 第四节 吴任臣的历史思想与经世意识探微——以《十国春秋》为例 一、经世致用:《十国春秋》的撰述旨趣与时代背景 二、乱世言兵:《十国春秋》的兵学思想与忠义观 三、以人为本:《十国春秋》的民本思想与人才观 四、宣南唐与“君德”论:吴任臣的核心历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世”之学与实学——以潘耒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经世资治”:“顾学”二代的学术歧变 一、“顾学”嫡传潘耒的史学渊源 二、潘氏家族“经世”追求的蜕变 三、从顾炎武到潘耒:清初《易》学的变辙 第二节 何处是方外:重新解读清初僧儒怨诤的一桩讼史 一、潘耒与石濂之诤的起因说辨析 二、潘耒、屈大均与石濂交往关系考论 第三节 俗生禅缘:由《遂初堂别集》看潘耒的佛学与佛诤 一、潘耒参禅背景分析 二、归于现实:潘耒的佛学思想与僧诤观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