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 字数: 22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高娟
  • 商品条码: 97875161731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应该包括测评主体、测评客 体、测评目标、测评标准、测评指标、测评方法和测 评报告7个构成要素。它具有实现和落实政府责任、 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提升政府 效能四项特殊功能,其构建须遵循服务导向、职能依 据和发展调整等原则,其构建的系统流程依次应为功 能定位、方案设计、功能检验三个基本环节。政府回 应力的测评就是要在政府回应的广度、深度和效度3 个维度对其回应的效率、效益、能力、服务质量、公 共责任和顾客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此 ,高娟所著的《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构建了一个包括3个维度、8个类别和20个单项目标的 政府回应力测量指标体系。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论阐释:“政府回应力”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政府回应力”研究的学科视野 一 管理主义的视野 二 宪政主义的视野 第二节 政府回应力的内涵透视 一 政府回应 二 “政府回应力”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 政府回应力的价值取向 一 政府回应力的义务价值分析 二 政府回应力的实践价值分析 第四节 基于责任政府的政府回应框架 一 政府回应的逻辑依据: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权力代理理论 二 政府回应的流程模式:“责任驱动” 三 政府回应的技术关键:主动、透明、充分、迅捷 四 政府回应的时间序列:抓住“第一时间”与“最佳时机” 五 政府回应的着力点:负责任的官方与负责任的媒体 第二章 测量体系: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一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成 二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功能 第二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一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 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流程 第三节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标准、指标与方法 一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标准 二 政府回应力的测评指标设计 三 政府回应力测评的方法选择 第四节 政府回应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一 问卷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二 政府回应力广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三 政府回应力深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四 政府回应力效度维度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实证检验:政府回应力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直面丑闻: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三 启示与反思:直面问题、直接回应、超越具体事件完善制度 第二节 反应迅捷:成都公交燃烧事故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三 启示与反思:信息公开透明与及时回应 第三节 扩大参与: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 一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过程 二 案例中的政府回应力评价 三 启示与反思:扩大参与、整合力量、区分回应、双方受益 第四章 帕累托改进:政府回应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权威中心的闭锁场域:责任政府的民主政治土壤贫瘠 一 政治议题中的权利与权力的倒置 二 无限全能型的政府权能理念 三 人治政治中的政府闭锁 四 官员权力的闭合运作 第二节 传统行政文化的惯性:政府对自身责任的知行困境 一 工具理性精神缺乏 二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三 家长制作风过盛 四 法治理念植入困难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阻碍责任政府构建的现实深层动因 一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回应效能低下 二 等级授职体制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 三 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不健全,限制了政府回应能力的提升 四 地方政府管理方式的落后,制约着政府回应的提高 五 中国式的官僚制对社会需求的忽视 第五章 对策探讨:提升政府回应力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责任政府的生态优化 一 政治复兴:回归公共治理 二 政治发展范式变迁:政府回应模式的变迁 三 理性官僚制的正当性重建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重塑:政府责任的主观环境优化 一 建立“政府回应”机制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至上 二 “政府回应”主体培育的方向:具有“公共道德”的行政人格 三 “政府回应”机制建立的途径:他律与自律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改造:责任政府构建中的自我优化 一 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机构:扩大管理幅度,减少中间层级 二 参与式治理:缩短政府决策与执行的距离 三 压缩层级:缩短政府与公众的交流空间距离 第四节 完善电子化的政府回应平台:责任政府的现代化技术保障 一 以公众为中心,建立电子政务发展架构 二 电子政务建设应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 第五节 推进公众的政治参与:责任政府构建的核心任务 一 认清角色、明确责任、完善机制 二 积极引导、依法规范、有效回应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