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精)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精)

  • 字数: 194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林聪舜
  • 商品条码: 978720814096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林聪舜著的《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精)》以儒 学发展成为汉帝国意识形态之核心为主轴,探讨汉代 儒学有哪些特质,让它成功扮演帝国意识形态的角色 ;又是如何自我调整,使其在长期思想竞逐中胜出。 本书也特别留意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 ,诸如经学理想、帝国统治、儒者利益之间互相依赖 又互相牵制的关系。
目录
新版序 自序 第一章 汉代儒学的一个侧面——思想、统治与权力运作 一、汉代儒学的时代课题:论述为帝国需要的统治思想 二、汉代儒学研究回顾与本书对汉代儒学采取的立场 三、如何看待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 四、本书的几个论述重点27 五、小结 第二章 叔孙通“起朝仪”的意义——刘邦卡里斯玛支配的转变 一、前言 二、打天下时期的刘邦:卡里斯玛式的领袖 三、卡里斯玛支配的衰落:“起朝仪”的必要性 四、“朝仪”出现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陆贾“逆取顺守”观念新探——建立帝国的深层稳定机制 一、前言:汉帝国“逆取顺守”统治方向的奠立 二、“以顺守之”的深层意涵:统治阶层领导权的扩大 三、仁义、经艺、伦理教化与“以顺守之”的结合:帝国深层稳定机制的建立 四、“士”角色的重新认知:作为帝国深层稳定机制组成要素的“士” 第四章 《韩诗外传》论“士”——《诗》教、造士与儒士共同体的建立 一、前言 二、秦纲绝维弛后儒士的愤激及面对新帝国的兴奋情绪 三、兴奋情绪的另一面:新帝国政治情势下儒士的压力 四、“士”处境的反省与“造士”:儒士的机会、压力与群体力量的抟聚 五、经义、修身、士节与“士”的自负:儒士共同认同的强化 六、进入统治体制,积极参与帝国政治:“仕”的优位选择 七、“士”集团力量的建构:士之重、师之尊与友之助 八、君求于臣,甚于臣求于君的君臣关系定位:“士”对保有政治上独立人格的奋斗 第五章 “礼”世界的建立——贾谊对礼法秩序的追求 一、前言 二、贾谊建立“礼”世界的现实目的 三、贾谊论“礼”与“法”的关系 四、俗世世界的改造:贾谊的“礼”与文化秩序 五、帝国意识形态的雏型:贾谊的“礼”扮演的历史角色 第六章 帝国意识形态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学 一、前言:“更化”以建立儒学为主导的新统治秩序 二、建立新的帝国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三、帝国意识形态应扮演的功能 四、尊儒与意识形态控制 五、“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新诠释 六、尊君与大一统 七、普同世界观的建立:儒家理论与阴阳五行宇宙图式的结合 八、日常行动的指引:“三纲”等伦理原则 九、调和不同阶级的利益 第七章 西汉郡国庙之兴毁——礼制兴革与统治秩序维护之关系之一例 一、前言 二、高、惠帝时期郡国庙之建立:透过制度神圣化出身寒微的统治家族之一环 三、武帝时期对郡国庙制的挑战:从“系海内之心”到皇室内部矛盾的出现 四、元帝时期的罢郡国庙之议:经学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第八章 帝国意识形态的重建——扮演“国宪”基础的《白虎通》思想 一、前言 二、章帝制定“国宪”的努力与白虎观会议的召开 三、《白虎通》出现的历史要求 四、扮演帝国意识形态的《白虎通》思想 五、帝国意识形态的发展:《白虎通》与董仲舒儒学的异同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列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