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1921-1926)/优势丛书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1921-1926)/优势丛书

  • 字数: 220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朱煜
  • 商品条码: 97875097988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 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发端于上海、南京等地,后成为 全国性的教育社团。其存在的时间虽仅有几年,但对 中国的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它在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方面的活动及其成效, 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现今的历史教 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朱煜编写的《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中华教育 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1921-1926)》对中华教 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 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 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 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 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 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研究。
作者简介
朱煜,苏州大学毕历史学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目录
引 言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现状 四 资料与思路 第一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之缘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思潮 一 “新文化的怒潮”冲击传统旧教育 二 译介西方新教育学说的热潮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与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成就 二 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学委员会及其年会 第一节 历史教学委员会 一 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成立 二 主要成员及其特征 第二节 年会及其历史教育改革案 一 年会历史教学组的议案概况 二 “科学化”思潮下“人的隐去” 三 “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 第三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 第一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概貌 一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关系 二 新学制历史课程设置简况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旨趣的转换 一 “史观”教育转向“史料”与“史法”之训练 二 “讲授”与“记诵”转向“问题”与“研究” 第四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 第一节 “设计教学法”理念下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一 小学历史课程理念的转换及其原因 二 设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第二节 “中外史混编”为基调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另起炉灶的混合编制 二 有关中外史混编的争议 三 采用中外史混编的原因 第三节 文化史取向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简况及特色 二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文化史取向的原因 第五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 第一节 编纂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一 社内学人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二 历史课程纲要与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传递的历史意识 一 综合的和多因素的眼光 二 注重事实的因果关系 三 多元的文化史观 第六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和影响 第一节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成效 一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的实施及成效 二 实验学校施行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情形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和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一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价值与影响 二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采用与社会影响 结语 附录一 朱经农、丁晓先起草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附录二 常乃惪起草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 附录三 徐则陵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附录四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目录 附录五 陈衡哲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