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以山西Y镇为例)/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丛书

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以山西Y镇为例)/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丛书

  • 字数: 26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陈晓燕
  • 商品条码: 97875161862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良性的政治生态一直是各社会追求的 理想和目标,其中政治关系的构建是政治生态建设的 核心内容。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助于政治生态的优化, 异化的政治关系必然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在一些利 益矛盾与纠纷较多的资源型地区,利益关系的扭曲形 成了异化的政治关系。直接导致了政治生态的畸形, 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分析利益相关主 体的政治行为,揭示资源型地区政治关系形成的内在 机理对于探寻资源型地区政治生态的建设路径。实现 资源型地区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 义。陈晓燕编著的《企业制造城镇的政治逻辑(以山 西Y镇为例)》通过对山西某地区民营煤矿企业制造城 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采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 架,以政企关系的互动为视角和研究主轴,综合运用 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农民 、政府、企业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制造城镇的 政治逻辑,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各利益相关主体围绕资 源、权力与利益展开的博弈过程,揭示了资源、权力 与制度等变量与政治关系形塑之间的关联性。
作者简介
陈晓燕,女,博士,山西省文水县人,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政企关系研究,主持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序言 前言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研究综述 (二)政企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论 三 问题意识和研究假设 (一) 问题意识 (二)研究假设 四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五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六 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第一章 资源开发与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 一 资源政策与政府的治理逻辑 (一)“有水快流”:能源短缺与政策激励 (二)“产权改革”:发展困境与制度变迁 (三)“以煤补农”:治理危机与理性选择 二 资源暴利与企业的发展逻辑 (一)资源暴利与寻租获利 (二)“企社冲突”与村企共建 (三)政府引导与企业扶贫开发 三 资源分配与弱者的共富逻辑 (一)资源开发与贫富分化 (二)产权制度缺陷与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三)暴力抗争与民主合作:共富理念下弱势群体的行为反应 四 小结 (一)基于“政府需求”的互动逻辑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互动逻辑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互动逻辑 第二章 选企业家治镇:农民的集体行动 一 资源、财富与贫困 (一)“因煤而兴”的富裕县 (二)“因煤暴富”的企业家 (三)“因煤而困” 的农民 二 选企业家治村:农民脱贫的行为逻辑 (一)劝企业家当政:村干部的共富期望 (二)选企业家治村:村民的共富逻辑 三 选企业家治镇:民主效应的扩散与全镇农民的回应 (一)“企业家当政”的扩散效应 (二) 改变贫困与共同富裕:农民选企业家治镇的动因 四 小结 第三章 引企业进镇:县乡政府的治理逻辑 一 以情引资:利益驱动下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一)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资本 (二) 民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 (三)“以煤补农”的政策机遇 (四) 以情引资与劝“企” 回乡: 乡镇官员的行为逻辑 二 以权换资:财政短缺背景下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一)吃饭财政与乡镇政府的权力限度 (二)“引企进镇”破解乡镇发展困境 (三)共享权力与分享利益: 乡镇政府的理性选择 三 以权获利:压力型体制下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一)非均衡经济与“让企业扶贫” (二)政绩压力与“让企业参与” (三)发展困境与“让企业转型” (四)行政干预与以权获利:县级政府的策略行政 四 小结 第四章 制造城镇:多元主体作用下的企业回应 一 做慈善与公益:道德感召与承担社会责任 (一)做慈善: 民主选举与道德感召的合力 (二)行公益:退耕还林与输血式扶贫 (三)社会责任负担与企业扶贫困惑 二 建立农业公司:政策激励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一)政府干预与企业的政治回应 (二)农业政策与企业的政治敏感性 (三)建立农业公司: 多元主体需求与企业的回应 三 再造“华西”:企业制造的“大同社会” (一)现代化小镇 (二)现代化农业 (三)现代化农民 四 制造城镇:在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寻找均衡 (一)企业的市场逻辑 (二)企业的政治逻辑 (三) 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均衡化选择 五 小结 第五章 企业限度与政治关系重构 一 企业限度:资金断链与企业家命运 (一)煤炭价格下滑与企业资金断链 (二)企业负债与重组 (三)企业家身陷囹圄 二 企业造城的结果:“烂尾”城镇 (一)未建成的小镇 (二)未完成的农业项目 (三)重返贫困的农民 三 企业“退出”与政治关系的重构 (一)企业困境与企社冲突 (二)企业“退出”与政府的治理危机 (三)企业困境与政企联盟的解体 四 企业的限度:企业性质与企业造城的悖论与张力 (一)企业经营与企业造城的悖论 (二)企业家族式管理与企业造城的张力 (三)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农村文化的张力 五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一)产权制度缺陷是导致政治关系异化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制造城镇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 讨论 (一)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分配中如何界定各政治主体的职责? (二)如何防止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