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8卷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精)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8卷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精)

  • 字数: 415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叶隽|总主编:陈建华
  • 商品条码: 97872291149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6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叶隽所著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 8卷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精)》考察了中 国德语文学研究的学科史状况。该卷以史实梳理和线 索勾勒为主,对作为个案的学术史代表人物、对经典 的研究著作、对学术史本身,均有较为透彻的反思。 本卷关注德语文学研究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承继、发展 ,并由此生发出与此相关的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 与思想史课题,初步探讨了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 。本卷作者已有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德语文学研究的成 果,本书从简,有兴趣者可参见其专著《德语文学研 究与现代中国》一书。
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歌德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陈建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目录
总序 吴元迈 导言 陈建华 代序 郭宏安 绪论 第一节 “苏风东渐”语境里的“德风沉潜”:时代背景与学术机构的建立与转型 第二节 学人的代际迁变与学风流变 第三节 制度思考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基本框架与研究思路 上篇 制度:现代学术制度的双轨非均衡 第一章 中国现代大学双轨制度的形成与德文学科 第一节 1949-1971年:院系调整对德文学科的冲击与整合 第二节 1971-1992年:德语专业的恢复与德文学科的重建 第三节 1992-2012年:市场时代的百花齐放与德文学科的成绩 第二章 科学院、学会与现代大学的制序互动 第一节 原单位的意义:以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为例 第二节 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的建立、设奖与活动 第三节 现代大学-科学院体制的二元效应 中篇 学人:学术事业的灵魂与主体 第三章 学术领袖的形成与定位——以冯至为中心兼论中国德文学科史的第二代学者 第一节 冯至地位的历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 第二节 南大德文专业的风流云散 第三节 学科思想的形成与学术领袖的比较视野——以冯至、董问樵与钱钟书、王瑶等比较为中心 第四章 学科领军者的器局与限度——以叶廷芳、杨武能为例兼论中国德文学科史的第三代学者 第一节 作为卡夫卡专家的叶廷芳及其会长角色 第二节 作为歌德专家的杨武能及其翻译事业 第三节 比较视域里的代际迁变学术特点——以第三代学者为中心 下篇 著述:学术本身的承继与开辟 第五章 守成与推进 第一节 经典作家研究——以歌德为中心的学术史分析 第二节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以第三、第四代学者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研究为中心 第三节 德国文学史撰作 第六章 拓新与开辟 第一节 翻译史梳理、接受史引入与德语诗学 第二节 专题研究与文学史意识 第三节 学术史意识与思想史维度 结论:21世纪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与“德国学”建设 第一节 学科交叉的必然诉求:学术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学术伦理意识的重构:学人精神的呈现 第三节 “德国学”命题的引领意义:学术著述的期待 附录一 民初到年代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选编自《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附录二 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资料要目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中文名词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