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缙云哲学文库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缙云哲学文库

  • 字数: 230
  • 出版社: 西南师大
  • 作者: 解兴华
  • 商品条码: 97875621802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3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庐山慧远与中国哲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包括 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展示了作者解兴华试图通过 研究庐山慧远来探索中国哲学思想系统的相续性的想 法及这一想法的缘起。第二部分处理了两个基本观念 :玄学与玄学化。第三部分以剖析慧远的《法性论》 残篇与现存的作品《三报论》、《明报应论》及《沙 门不敬王者论》的方式,展现庐山慧远前期的法性实 在论。第四部分则转向描绘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佛学重 镇长安的佛教思想情况,归结出“毕竟空”成为当时 中国佛学思想的前沿。第五部分则通过剖析慧远的《 大智度论抄序》等文,转向叙述庐山慧远乃至整个庐 山僧团对来自长安的新鲜思想的反应。第六部分引入 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人物如姚兴、僧叡、慧叡、竺 道生等对“毕竟空”思想的反思与质疑,提出竺道生 通过沟通“般若空”与“涅槃我”,为心性与本体初 步搭建桥梁并开启了上承先秦、魏晋本体之学,下启 宋明理学的哲学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解兴华,女,1980年生,山东平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讲师,兼任梁漱溟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宗教学、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的流变与思想史意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世界宗教研究》《学术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玄学化”与六家七宗:慧远的思想背景 一、玄学与“玄学化” (一)对世界的“本”“末”区别 (二)“圣人”理想与“逍遥”主体 二、六家七宗 (一)心无宗 (二)本无异宗 (三)缘会宗 (四)幻化宗 (五)识含宗 (六)即色宗 (七)本无宗 第二章 鸠摩罗什译经前慧远的佛学探索及其意义 一、《法性论》 (一)《法性论》的历史疑云 (二)《法性论》与般若学的关系 (三)为何说《法性论》的思想基调来自毗昙学 二、“心”与“神” (一)善何以必要 (二)“心”与“神”的确立 (三)《三法度论》的“不可说不知”与慧远的“神” 第三章 “毕竟空”的颠覆 一、对“实法”的否定 二、关于“法身”的检讨 三、僧肇的理论总结:《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四、“涅槃”的新观念 五、僧肇的理论总结:《涅架无名论》 第四章 慧远对鸠摩罗什的提问及其意义 一、“法性”:从“多元实在”到“一元实在”的转化 (一)“实法”的清理¨ (二)“实法”的建立 二、“实法”“法性”与“法身” (一)“实法”如何存在的理论问题 (二)从“神”到“法身” (三)“三乘”与“神”理念的歧出 三、标位各有所本:慧远与般若中观学 第五章 慧远与“佛性我”的建立 一、王者的怀疑与学者的反思 二、从《妙法莲华经》开始的“妙有”之风 (一)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 (二)两种理据的建立 (三)慧远的追究与演绎 三、追随者的回答: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一)普遍的佛性 (二)“我”“性”与“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