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徐万族人

徐万族人

  • 字数: 200
  • 出版社: 山西人民
  • 作者: 徐茂斌
  • 商品条码: 978720309687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徐万族人》那个背负行囊,行走在山中的“驴 哥”,自然是徐茂斌了。若把话说得轻松一点儿,他 是在山中寻找“葡萄”,同时也是在摘“葡萄”吃。 这个“葡萄”是由他的家族嫁接的,果汁儿中充满苦 涩酸甜。让我不禁想起老钱的一段话,他说这天下只 有两种人,譬如一串儿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 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 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 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 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有希 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徐茂斌无疑是第二种人了,从小因穷困养成的草 根儿德行,决定了他把最好的“葡萄”留在最后,到 了晚年“老夫聊发少年狂”,才有滋有味儿地去“吃 ”。就像他小时候吃母亲的荷包蛋面一样,总是先把 碗里的面吃光了,才直瞪瞪地盯着那颗荷包蛋,用筷 头拨拉来拨拉去,舍不得吃又不能不吃,然后去慢慢 品尝。一小口一小口,像吓着了似的。至于他吃“葡 萄”的“希望”所在,其实是一个古老话题的山寨版 ,他的家族从哪里来,他的家族又要到哪里去?寻找 家族的来龙去脉,也是在寻找他自已的前世今生,有 寻找就有希望,为他,也为他的子孙后代,当然还有 其他的族人。像穿越高山峡谷的大河,唯有源头清晰 清澈才会不竭,才能滔滔不息。
作者简介
徐茂斌,山西五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忻州日报》副总编辑,忻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忻州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近年来,在《山西文学》、《黄河》、《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散文、纪实文学五十多篇,计六十余万字。散文集《山道弯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纪实文学《黄河岸边的歌王》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获山西文学年度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多个奖项,《黄河岸边的歌王》被收入《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000-2014珍藏版)。
精彩导读
辟土建村的祖先徐万 在这块土地上,完成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应该是明朝末年的事情。每次翻开县志,古老的图 景总会呈现出来: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碧水青波,茂 密的森林调节着气候,广阔的草原养育着牛羊,自由 自在的牧民们,或骑着骏马奔驰,或围着篝火歌舞, 或捧着羊腿豪饮…… 这就是五寨,我古老的家乡。 后来有了战争,汉族与游牧民族在这里角逐。战 马嘶鸣搅乱了往日的平静,烈焰腾空撕碎了大地的绿 装。 等到明朝初年,硝烟散尽,生态环境已经不成样 子:森林减少了,河水混浊了,“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草原没有了,“楼烦骏马甲天下”的美誉则一去不 复返了。 当时的五寨,满目荒凉,人口稀少,“数十里内 ,不见人烟”。 战争使这块土地变得面目全非。 人口,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最好屏障;移民又是解 决人口问题最快捷的方法。统治者们深谙此道。 明朝时,有两大批移民来到五寨。一批是明初, 来自晋南,一批是明末,来自晋中。两次移民都由政 府组织,其情形相差无几,只是时间不同,相隔了二 百来年。 两批移民,都值得我们去同情。千里迢迢,风尘 滚滚,拖儿带女,日夜兼程,仅旅途劳顿就难以承受 ,何况还有思乡之苦! 让我特别牵肠挂肚的倒是第二批移民,因为那里 边有一个重要的成员,和我关系极大。他就是我的祖 先徐万。试想,他若有了闪失,血脉从此中断,我等 后人岂能来到这个世上? 徐万老家徐沟,也就是现在太原市的清徐。当徐 万来到五寨时,这里的八十里平川已被第一批移民抢 占得差不多了,土地、道路、吃水各有归属,他们只 好退而求其次,到山上去安身立命。 徐万好像有点文化,对阴阳学说有研究。他在三 岔歇了歇脚,前后左右看了一眼,背起行囊直奔西山 去了。他到了山上,这个山头瞅瞅,那个山头望望, 摇摇头走开,总不合意。最后来到一座山上,好像发 现了什么,摆开罗盘认真比划,又到了沟底见有两股 清冽冽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他弯下腰双手掬起来尝 了一口,觉得清爽甘甜。他终于停住了脚步,自言自 语道:“就这里了!” 他选择了大山,大山也选择了他。 他选择了大山,也就选择了人生的孤寂、凄凉和 艰难,而大山选择了他,也就选择了人类的雄心、坚 韧和智慧。 他很快发现,这座大山,先前并不曾寂寞。人类 生存的足迹几乎布满了整座大山—— 孩子们捡到的石器,满坡满梁的陶片,平梁下面 那么多古老的坟茔,庙梁上频频闪现的灵火,耕地时 牛蹄踏开的古墓,修整土地时挖出来的陶罐,劳动时 偶尔拾起的古钱币,一通通让人看不懂的石碑,还有 吃水沟里那古老的砖窑遗址……所有物象表明,在徐 万之前,这里从远到近有过多次人类的生存。那么这 些不同时代的先人们,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一次又 一次地选择了这里,又一次次地背弃了这里,非常令 人费解。除了艰苦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寻求新的出路 ,谁还能找到别的答案。 先人们掉头走了,而徐万却拿着罗盘来了! 自从有了这座山,徐万才像个徐万;自从有了徐 万,这座山才像个山了。 他乐观,总把事情往好的一边想。当初离开清徐 的时候,他也曾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鼻子发 酸眼流泪的,但自打见到这座大山,立刻有了一种他 乡遇故知的奇妙感觉。 他抖起了前所未有的精神。 他寻思,人活在世上,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吃 饭,第二是安宁。揭不开锅当然不是个滋味,可是像 牲灵似地老遭皮鞭更不是个滋味。在这座大山里或许 可以兼而得之。 于是,他将自己托付给了大山,将自己的后代一 并托付给了大山。 选个住的地方至关重要。山上种地,沟里吃水。 如果把家修在山顶上,吃水太远了。如果把家修在沟 里头,种地又远了。他合计着该咋办? 他猛吸几口小蓝花,突然自言自语道:有了,有 了,把家修在半山腰那个背阴向阳的簸箕弯子上就挺 好,不仅两头近便,还好住。 当然,最后还是用罗盘验了验风水,才拿定主意 的。P1-3
目录
序 引言 辟土建村的祖先徐万 文化延续的自觉 桂林初望 天降大任于六先生 把国立小学办到大山里 唯精神可以不死 徐范联手与抗日救国 捍卫主权的“战斗 我当了二年徐衙门 回首再望徐衙门 五位高干六个印象 让能量喷薄而出 为了新中国为了蘑菇云 千里认父 世德爷爷 润狗爷爷 四留存四爹 清明上坟 谁说徐家没武人 山庄被诗歌包围着 结束语 附《山道弯弯》评论八篇 抵达彼岸的弯弯山道 比生命更永恒 从生命的记忆残片到永恒的精神还乡 黑骏马 散文美的营构 由稼穑之事寻找草根文脉之永恒价值 弯弯山道的人生启迪 一份有价值的史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