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 出版社: 现代
  • 作者: 汪兆骞
  • 商品条码: 97875143532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7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汪兆骞著的《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系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四。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 大师们的中兴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三部的历史阶段 (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 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 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 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 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 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 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 一。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 张恨水、闻一多、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 赵树理、丁玲、萧军等,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 事情,在抗日救国的路上披肝沥胆,以各自的姿态, 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 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 式地彰显了民国大师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
作者简介
汪兆骞,196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编辑、编审、《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记忆飘逝》《当代优秀小说选析》《张骞传》《侃爷王朔》《春明门内客》等小说、评论集、散文、传记等。 主编过的文集包括:“金蔷薇散文名家新作文库”(新华出版社,刘心武、张炜、蒋子龙、铁凝、张抗抗等名家);“中国当代文学大家随笔文丛”(中国海关出版社,蒋子龙、张贤亮、张抗抗、刘心武、邵燕祥、柯云路等名家);“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中国文史出版社,莫言、蒋子龙、周大新、柯云路、肖复兴等名家)。
目录
第一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拉开序幕;胡适提出不要放弃河北;郁达夫、 李叔同、张恨水、老舍担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为谁万里御风行”一一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砍美五十一天,作 五十六次演说了 “燕山柳色太凄迷”一一躲在苦雨斋观望的周作人 “云何色殷红”一一弘一大师“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一一郭沫若、田汉参与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百城沦陷;汪精卫叛国投敌;名校南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 粱漱溟、周扬、徐懋庸来到延安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一一胡适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首战 告捷 “中国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访毛泽东 “为全节概而免祸累”一一陈寅恪在香港宁死不事倭督和汪伪 周扬、冯雪峰、徐懋庸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第三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国共摩擦加剧;吴佩孚拒绝汪伪邀请;周作人沦为汉奸;张爱玲、 苏青和邵洵关与“孤岛文学” “一生真伪有谁知”一一方圓、冰炭集于一身的周作人 “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一一写得一手漂亮小说的 张资平 “孤岛”中的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 第四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茅盾到 延安;吴宓讲授《红楼梦》;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日征程 巴金说,“其实我并不理解他”一一抗日战争中的茅盾 “聊报国家于万一”一一张恨水改写抗战小说 “血若停流定是灰”一一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战征程 “现在是一致对外的时候”一一对政治一向有兴趣的文人梁实秋 第五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 民国教育文化大迁徙已过去四年;全国文化精英、作家、学者与亟待 学成救国的青年学子云集于西南地区 《长河》是抗战文学最精彩的收获之一一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一一从日记中看“不苟”的爱国文人 吴宓 被史学家忽略的文学批评家一一因毛公鼎改变人生的叶公超 文学批评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风一一施蛰存的文艺批评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一一尺长白髯飘飞的冯友兰 第六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关英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赵树理创作的 小说是解放区文艺最杰出的代表 “搞到不让他吃公粮”一一萧军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一一萧红从荒原走向世界 “坐近一点嘛,明年不要再写《三八节有感》”一一丁玲是座谈会 重要人物 王实味、吴奚如的冤案 受邀请而不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一一“狂人”高长虹 “一手攥笔杆,一手握驴鞭”的作家一一赵树理的小说是《讲话》 后的最重要收获 第七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振铎抢救珍贵文化典籍;马寅初剑指 四大家族;郁达夫为国献身;叶圣陶、李劫人等给历史留下几个真实的 镜头 “一腔热血,爱国不敢后人”一一郑振铎在沦陷的上海抢救珍贵 典籍 “敢言敢怒见精神”一一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下的马寅初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一一郁达夫的抗战生涯 “相濡以沫沫成海”一一珍视友谊并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年代留下 几个真实镜头的叶圣陶、李劫人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