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郑珍研究

郑珍研究

  • 字数: 33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曾秀芳
  • 商品条码: 97875161872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5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曾秀芳所著的《郑珍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 统的郑珍研究专著。全书以晚清时期僻居贵州山野、 穷处文化边缘却享有“西南巨儒”美誉的学者兼诗文 家郑珍为研究对象,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 等方法,探究郑珍为学、为诗、为文的个性风貌。全 书在郑珍经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对其诗歌研究, 注重从“学人视角”、“地方视角”、“农家视角” 三大视角,以及郑珍与宋诗派中坚何绍基的横向比较 展开。对其散文研究,指出缘于大山的耳濡目染与雄 伟奇崛,其散文创作具有与“大山地理”气势相称的 “大山风格”。该书对郑珍研究、沙滩文化研究以及 贵州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曾秀芳(1968- ):女,土家族。文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贵州社会科学》、《求索》、《文艺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或国家级课题三项。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国学精读》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郑珍的生活图景与著述 第一节 三个生存镜头 一 内外交困的晚清时局 二 发展迟缓的山国贵州 三 钟灵毓秀的遵义沙滩 第二节 三段人生历程 一 耕读求仕时期 二 三任教职时期 三 战乱流徙时期 第三节 著述概述 一 经部著述 二 史部著述 三 子部著述 四 集部著述 第二章 郑珍的经学研究 第一节 考经证史的朴学背景 一 朴学的兴起 二 朴学的治学路径 三 朴学的发展流变 四 道成间的学术宗尚 第二节 独步西南的平民学者 一 平民学者 二 独步西南 第三节 郑珍与郑玄的经学渊源 一 郑氏家族渊源 二 人生遭际渊源 三 经学主攻 四 申明郑义 第四节 郑珍的治经路径与学术旨归 一 治经路径 二 学术旨归 第五节 从《轮舆私笺》的后世征引管窥郑珍的经学成就 一 孙诒让《周礼正义·冬官考工记》对《轮舆私笺》的征引 二 现代《考工记》研究者对《轮舆私笺》的征引 三 国内外大型辞书对《轮舆私笺》的征引 第六节 大醇中的小疵 第三章 郑珍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尚学宗宋的道咸诗坛 一 道成诗坛的诗学宗尚 二 道咸间的黔中诗坛 第二节 郑珍的诗学思想 一 读书养气,观照力行 二 自打自唱,学古能化 三 吟咏性真,去鞍除羁 四 诗无定品,风格多元 五 学诗当自学人始 第三节 郑珍诗歌创作的学人视角 一 以学入诗 二 书蠹情结 第四节 郑珍诗歌创作的地方视角 一 书写黔中山水奇闷 二 展现黔中民俗异彩 三 辑录黔中一方诗雅 第五节 郑珍诗歌创作的农家视角 一 对农耕田居生活的叙写 二 对农家疾苦的关注 三 对农民大起义的矛盾抒写 第六节 郑珍诗歌创作与苏轼的渊源——以郑珍《播州秧马歌》和苏轼《秧马歌》为考察文本 一 苏轼《秧马歌》与郑珍《播州秧马歌》的诗歌文本 二 《播州秧马歌》与《秧马歌》二诗的交汇点 三 郑珍与苏轼二人的交汇点 第七节 郑珍对韩愈的景仰与研究 一 取号柴翁 二 力辟佛老 三 跋文韩诗 第八节 郑珍与何绍基诗歌比较研究 一 共性特质 二 本质差异 第九节 一部《播雅》的断想 一 映现清代地域诗歌总集编纂之风炽热 二 映现清人对地域文化之重视 三 凸显郑珍之士子桑梓情怀 四 凸显郑珍于贵州诗歌总集编纂体例之先导与典范 五 显现郑珍于女性诗人之关注 第四章 郑珍的散文研究 第一节 桐城派主导下的清代文坛 第二节 清代黔中文坛 第三节 郑珍的散文创作 一 异趣桐城 二 自出机杼 第四节 郑珍散文的个性特质 一 学术气质 二 大山风格 三 悱恻沉挚 四 奇峭清丽 第五章 郑珍崛起西南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第一节 郑珍崛起的原因 一 巴蜀文化的濡染浸润 二 沙滩文化的滋养熏陶 三 恩泽嗜才的期待效应 四 乱世治文墨的恬然自适 五 海天一叶的风云裁成 第二节 郑珍对后世的影响 一 沾溉黔中学人 二 影响晚清诗风 结语 附录一 郑珍释《考工记》车制之“薮” 附录二 郑珍释《考工记》车制之“绠” 附录三 郑珍对《考工记》车舆形制的考订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