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

  • 字数: 20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曾光光
  • 商品条码: 97875161878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9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曾光光所著的《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记述了 桐城派作为清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清 代学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一作为 清代理学中坚的桐城派在发展轨迹上与清代理学存在 相似性,二它与清代汉学之间存在既相争又兼容的复 杂关系。桐城派在有清一朝居于学术正统的地位,清 朝灭亡后又被斥为“谬种”。这种学术及政治地位上 的大起大落使桐城派具有了学术研究上的典型意义, 对桐城派学术思想流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对中国近 代学术思想流变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学术发 展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社会中 体制内知识分子政治情怀与学术精神的认识。
作者简介
曾光光,1968年生,贵州遵义湄潭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出版有《桐城派与晚清文化》《麦孟华研究》《桐城吴汝纶研究》《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等专著,已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绪言 一 关于研究时段的说明 二 桐城派研究现状述评 (一)从学术角度对桐城派展开研究的情况 (二)关于桐城派是学派还是文派的论争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清初学术流变与桐城派学术正统地位的确立 一 清初桐城派兴起的官方学术“土壤” (一)清初的文化政策与清朝官方学术的确立 (二)制度设计与学术走向:清代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与桐城派学术正统地位的强化 二 清初的学术高压与桐城派的机会 (一)清初的学术政治氛围:文化高压与学术导向 (二)方苞的人生转机与桐城派正统学术地位的建立 (三)适者生存:方苞的“变”与“不变” 三 从方苞到姚鼐: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术选择 (一)“桐城三祖”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桐城派三祖的学术选择:学行继程、朱之后 (三)桐城派与清代理学的传承 第二章 桐城派与汉学家之间的恩怨纷争及兼收调和 一 桐城派创始人与汉学家的恩怨问题 (一)关于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交恶 (二)桐城派与汉学派之间的学术沟壑 二 姚门弟子与汉学家的学术纷争:以《汉学商兑》学术批判方式为例 (一)方东树与江藩的学术对立 (二)《汉学商兑》学术批判方式探析 三 关于桐城派“汉宋兼收”的学术思想 (一)姚鼐的“义理、文章、考证”三事说 (二)嘉道年间姚门弟子的学术兼收思想 (三)曾国藩的学术兼收思想 (四)近代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与汉宋之争的消融 第三章 桐城派与晚清理学经世思潮 一 晚清的社会变局与理学经世思潮的勃兴:桐城派的低谷与转机 (一)桐城派的发展低谷 (二)帝王的好恶与学术的命运 (三)晚清理学复兴与桐城派的新机 二 道德重建:晚清桐城派经世的一种尝试 (一)桐城派始祖对程朱理学的尊崇及对程朱道德的强调 (二)姚门弟子对程朱道德的强调与学术主导地位的争夺 三 以古文之笔撰史地著述:桐城派文士实现经世之志的又一方式 (一)姚门弟子的历史变易观及对经世之文的理解 (二)姚莹写就的经世巨著:《康輶纪行》 (三)桐城一湘乡派有关西学绍介的史地著述 四 曾国藩“中兴桐城”及其理学经世思想的特征 (一)曾国藩“中兴桐城”对于桐城派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三大特征 第四章 甲午战后理学的衰落与清末桐城派的学术困境及学术传承 一 甲午战后理学的衰落及桐城派面临的挑战 (一)甲午战败后理学的衰落 (二)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与桐城派面临的学术困境 (三)清末教育制度的近代转型与桐城派面临的危机 二 桐城派末代领袖吴汝纶与清末桐城派的学术传承 (一)传统学术大师的学术魅力在学派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二)传统教育方式在清末桐城派学术传承中的巨大作用 结语 桐城派末流余音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