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

  • 字数: 30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亿本
  • 商品条码: 97875161888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亿本著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从媒 介进化视角阐述了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内涵、结构特征 、表意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及 具体案例,重点分析大众非言语传播在塑造媒介真实 、传递情感、塑造形象和引导说服等方面正向或负向 的传播功能。同时,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拟态环 境论”、“人体延伸论”、“媒介补救论”、“地球 村”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建议提升大众非 言语传播功能的路径:受众的认知心理与传播技术共 同推动理论创新,再经过教育普及推动传播实务的调 整,最终提升大众非言语传播功能。
作者简介
王亿本,男,1977年生,安徽省霍邱县人,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非言语传播学(nonverbal communication)。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参编专著2部,参研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大众非言语传播的总体认知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的演变历程——反思“拟态环境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 一 独立表意:前语言时代的非言语传播 二 互文表意:语言时代的人际非言语传播 三 延伸与补救:大众非言语传播 四 回归与超越:网络人际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内涵界定 一 言语不同于语言 二 非言语传播不同于言语传播 三 大众传播不同于人际传播 四 大众非言语传播与相关概念比较 五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殊内涵 第三节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征 一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主体构成 二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符号构成 三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性 第四节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表意机制 一 尼尔·波兹曼批判理论的梳理与思考 二 非言语传播的独立表意机制可以凸显理性 三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隐喻表意机制可以凸显理性 四 不同大众非言语传播符号之间协同表意可以凸显理性 五 言语传播符号与非言语传播符号的协同表意可以凸显理性 六 结语 第二章 内隐与外显:受众对大众非言语传播的需求心理 第一节 受众的认知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 受众的一般认知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二 受众认知心理的变迁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 大众非言语传播降低跨文化传播障碍 二 大众非言语传播彰显本土文化的软实力 第三节 传媒文化转向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 传媒文化的视觉转向趋势明显 二 传媒文化的非言语特征日趋强势 第四节 受众其他特殊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 突发事件报道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二 监督报道需要现场大众非言语“噪声”证实 三 仪式传播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营造神话环境 四 体、娱报道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凸显现场感 第三章 肖似与扭曲: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塑造媒介真实——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挖掘“拟态环境”的隐蔽性 第一节 显性肖似:大众非言语传播显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感 一 视觉静态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二 视觉动态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三 听觉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四 大众非言语传播符号隐喻新闻的真实感 第二节 隐性扭曲:大众非言语传播隐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 大众非言语符号采集过程的倾向性 二 大众非言语符号加工环节的目的性 三 大众非言语符号编排的欺骗性 第三节 质量互变:大众非言语传播累积影响新闻的真实度 第四章 抚慰与异化: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媒介的情感传播——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探索传媒的宣泄、抚慰与激发功能 第五章 天使与魔鬼: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媒介形象塑造功能——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反思大众传媒的形象塑造功能 第六章 真理与偏见: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媒介的说服传播——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反思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 第七章 前瞻与思考:大众非言语传播发展展望——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的媒介变革趋势与应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