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间法的视野/谢晖法学论著系列

民间法的视野/谢晖法学论著系列

  • 字数: 380
  • 出版社: 法律
  • 作者: 谢晖
  • 商品条码: 97875118947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国法律传统悠久,但是中国社会20世纪以来,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因此相当一部分传统的民间法已经随着其赖以存 在的那个时代的结束而死亡,成为一种失去的历史的 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当代中国人的实 践,注重中国民间社会在当下时空条件中,解决当代 现实问题而创造的鲜活的“本土资源”。谢晖所著的 《民间法的视野》是由13篇学术论文所构成的内部逻 辑关联紧密的一部学术专著,其中既涉及对民间法理 论基础——法人类学和民间法理论的阐述;也涉及民 间法与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特别是宏观法治建设的论 述;还涉及对民间法新问题,特别是新型权利与民间 法的关系以及流浪权等问题的探索。
作者简介
谢晖,1964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法学学士,哲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宁夏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曾获得首届“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首届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首届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杰出学者”,山东省第一届、二届“百人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奖励、称号。出版、发表个人学术、文学作品25部,其中合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lO篇,学术随笔和散文220余篇;主编《法理文库》、《公法研究》、《民间法文丛》、《法意文丛》、《民间法》、《法律方法》等学术丛书和刊物。组织和主持系列学术会议“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全国法律方法论坛”等学术活动。
目录
发现并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法(代序) 法(律)人类学的视野与困境 一、田野的写真与描述的遗漏 二、生活的规范与规范的预设 三、他者的本真与自己的前见 四、个别性差异与一般性提升 法人类学视角的法:静态与动态 一、法人类学需要法的概念吗? 二、法人类学的法概念之梳理 三、法人类学与其他法学流派法概念之比较 四、法人类学的法概念:静态与动态 民间法研究的两种学术视野及其区别 一、民间法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野 二、民间法研究的法学视野 三、民间法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野和法学视野的区分 四、从两种不同视野反思我国的民间法研究 法律的民间叙事 一、法律的官方叙事之理论和实践困境 二、法律的民间叙事立场 三、民间法、官方法与法律的民间叙事 四、法律民间叙事的方式 五、法律民间叙事的本源与法律文化再造 六、法律民间叙事的社会功能 主体中国、民间法与法治 一、我们拿什么建设法治——从主体中国的视角看 二、作为日常生活中之规范的民间法与法治 三、法律如何对待日常生活及其规范(民间法) 四、如何寻求法治的民间法支援? 民间法结构于正式秩序的方式 一、主体自治、权利表达(运用)和权利推定的结构进路 二、国家立法认可或授权的结构进路 三、地方立法或者变通的结构进路 四、法律渊源与法律执行(适用)的结构进路 五、公共交往与契约合作的结构进路 民间法作为宪制的共和基础 一、共和:宪制的共和与共和的宪制 二、民间法与共和的多元文化基础 三、民间法与共和的多元规则基础 四、民间法与共和的多元主体基础 五、民间法、多元对话与宪制视角的国际共和 族群-地方知识、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从法律的“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说开去 一、法律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 二、何谓族群—地方性知识? 三、族群性知识、地方性知识的分裂交错与民族区域自治的难题 四、族群—地方性知识、地方自治与国家统一 公有产权、单位产权与民间法 一、公有产权与产权代理 二、从公有产权的代理到单位产权 三、单位产权:经由国家法衍生的民间法 四、民间法:产权参与和股份产权 论新型权利与习惯 一、权利、新型权利与习惯 二、从两个例证看新型权利的习惯基础 三、基于不同习惯的新型权利类型及其生成 四、新型权利生成过程中的习惯救济——权利推定 流浪权初探——几类不同文明视角下的比较 一、农耕文明的流浪观及作为制度强控的流浪 二、游牧文明的流浪观及流浪权的制度可能 三、商贸文明的流浪观及对流浪权的制度规范 流浪权再探——一份学理上的检讨 一、流浪权的内涵和外延 二、流浪权作为自然权利 三、流浪权作为习惯权利 四、流浪权应否、能否法定化? 流浪权三探——立足于流浪权及其相关义务的探讨 一、流浪权的两个基本面向——精神权利与生活权利 二、与生活流浪权相关的流浪义务 三、与精神流浪权相关的流浪义务 四、从义务视角再证流浪权的精神—生活交互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