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肖高华
  • 商品条码: 97875161874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肖高华著的《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讲 述了:曾国藩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化身和中国近代文化 主要代表的双重身份。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内容十分丰 富,包括“笃信程朱”的理学思想、“兼容并蓄”的 百家思想、“务实求朴”的经世致用思想、“中体西 用”的洋务教育思想、“自强求富”的近代科技思想 等诸多方面。曾国藩文化思想以“义理为体、经世为 用”“内圣修身为体、外王经世为用”“宋学为体、 汉学为用”“儒学为体、百家为用”“中国传统文化 为体、西方近代文化为用”,具有维新性与守成性的 双重特点。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车轮,而曾国 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曾国藩 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 、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当然,由于曾国藩的文 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守成性,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 史进程是有限度的。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推动中国 近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 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开辟了 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
肖高华(1971一),男,汉族,湖南新化人。2001—2004年,于中南大学历史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2010年,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l一2014年.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录,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l项、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渊源及其演变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清末社会危机与文化危机 二 程朱理学道统的重建 三 “西学东渐”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曾国藩对理学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萌芽 二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形成 三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曾国藩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 第四节 曾国藩对近代湖湘学派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弘扬 一 近代湖湘学风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再度兴起 二 近代湖湘学风中经世致用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第五节 曾国藩对晚清经世派“变古师夷”思想的发扬 一 “变古师夷”思想的提出 二 曾国藩“师夷智”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曾国藩“笃信程朱”的理学思想 一 曾国藩的“性命并重、尽性知命”观 二 曾国藩的“格物穷理”观 三 曾国藩的“立诚敬恕”观 第二节 曾国藩“兼容并蓄”的“百家”思想 一 曾国藩的“汉宋兼容”观 二 曾国藩的“取道佛法”观 第三节 曾国藩“务实求朴”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 曾国藩“经济在义理中”的思想 二 曾国藩的“以礼经世”思想 三 曾国藩“经史并蓄”的经世思想 第四节 曾国藩“中体西用”洋务教育思想 一 曾国藩的“中学为体”教育思想 二 曾国藩的“西学为用”教育思想 第五节 曾国藩“自强求富”的近代科技思想 一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形成 二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曾国藩“自强求富”科技思想的意义 第三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义理为体、经世为用” 第二节 “内圣修身为体、外王经世为用” 第三节 “宋学为体、汉学为用” 第四节 “儒学为体、百家为用”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为体、西方近代文化为用” 第四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化思潮开始萌芽 二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端提供了条件 三 早期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曾国藩文化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 曾国藩的“公心胜私欲”为官思想 二 曾国藩“任人唯才”的管理思想 三 曾国藩“重典救时”的“法治”思想 四 曾国藩的“制夷”与“和戎”外交思想 五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关系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经济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近代经济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关系 第三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军事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近代军事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关系 第四节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一 曾国藩传统教育文化思想 二 曾国藩“读书非官”的教育文化思想 三 曾国藩“师夷智”的近代教育文化思想 四 曾国藩“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五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教育化的关系 第六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 一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 曾国藩“商战”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 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四 曾国藩“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