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

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

  • 字数: 41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杰//段吉方
  • 商品条码: 97875161859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8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杰、段吉方所著的《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 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与20 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交互作用的方法问题、重大的理论 论争以及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 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作深入的学理分析和研究 。在研究中,通过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途径,厘清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权力话语在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文学理论相结合与交融过程中的影响和冲突 过程,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作出清晰的把握和理论上的描述,并在历史维 度和美学维度中把握它的复杂性和发展轨迹。该专著 同时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 论丰富而复杂的交融对话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化的问题域和基本语境、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 性、不同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 的理论表现,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理论形态、理论上的贡献,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在20世 纪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上的弱点和不足, 从而为中国文学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 基础和必要的理论准备。
作者简介
段吉方(1975- ),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西审美文化理论与批评、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比较文论与外国诗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理事。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文学概论》主持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理论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 王杰,管理咨询顾问,职业经理人,浙江大学MBA。历任中国盾安控股集团旗下盾安环境HRBP、中国三鼎控股集团HRD、中金环境集团副总经理等职务,现任湖北永喆控股集团执行总经理。在企业治理过程中,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为管理咨询专家、华为人有深入接触,并不断引进华为式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丰富的大型集团企业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咨询、组织流程咨询与管理、人力资源全领域咨询管理等经验。
目录
导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上篇 文学与意识形态 第一章 文学与政治: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谱系 第一节 从启蒙到革命:文学的任务和难题 第二节 审美与实践:主体的动力美学 第三节 文学:自我与世界 第二章 革命文学及其反动:两种激进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关于文学属性的论争 第二节 关于文学主体的论争 第三节 革命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章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两种文学观念的冲突及其影响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之变奏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共同体建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 第四章 审美现代性与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 第一节 形式与历史:形式主义与巴赫金 第二节 审美变形: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超越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崎岖路:形式与意识形态 第五章 历史悲剧与革命寓言:马克思主义与悲剧观念 第一节 悲剧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 第三节 从象征到寓言:20世纪中国悲剧经验和文学表达 下篇 文学形式的多重意义 第六章 从文学反映论到文学生产论:文学典型及其典型化理论 第一节 文学反映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节 典型及典型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第三节 文学生产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第七章 中国经验与文艺美学 第一节 中国经验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特殊性 第二节 宗白华的民族美学与中国美学 第三节 周来祥的和谐论美学 第八章 审美经验的本质与文学形式的多重意义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美学实践 第二节 朱光潜:审美经验的多重阐释与人生审美化的追求 第三节 蒋孔阳:美的创造与文学形式的多重意义 第九章 审美意识形态及其理论论争 第一节 从审美转向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争 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的范式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推进 第十章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化反思 第二节 文化研究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文化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学术定位及其历史责任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