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美)塞缪尔·莫恩|译者:汪少卿//陶力
  • 商品条码: 978710012076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1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塞缪尔·莫恩编写的《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 人权)》讲述了:今天,象征着某种国际正义的“人 权”正为无数理想主义者们所青睐。它为我们带来了 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义社会的图景。尽管人权通常被 认为是一种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普适价值,塞缪 尔·莫恩却指出,这一激发了诸多社会运动的理念是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为人熟知的。在《最后的乌 托邦》这部颇具开创性的作品中,莫恩试图阐明人权 观念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问题,并对人权在今天所 面临的困境和不确定的未来做出了有益的追问。 对一些人来说,人权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 源头,或至少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抑或二 战后问世的《世界人权宣言》。然而,在重新审视了 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类道德史之后,《最后的乌托邦》 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人权是在1968年之后才开始 作为正义的诉求对民众产生影响的。无论是在东欧还 是西欧,北美抑或拉美,作为某种社会行动主义与政 治辞令的人权,在短短几年内便穿过联合国的走廊来 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莫恩认为,正是在早期政治乌托邦的幻灭之后, 人权才得以实现其当下的成就。当国际法逐渐代替人 民斗争和流血冲突之时,个体权利的道德观也将取代 政治幻想。但是,当“人权”超越人类希望的标语而 进入充满纷争的政治议程时,我们必须持有更为警惕 和审慎的态度。
作者简介
塞缪尔·莫恩,哈佛大学法学与历史学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詹姆斯?布赖斯讲座教授,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和哈佛大学法律博士。主要研究欧洲现代思想史,偏重政治与法律思想、史学理论和犹太研究,近年来关注人权的历史研究。2008年获古根海姆奖金。参与编辑《人文》、《现代思想史》等学术杂志。著有《他者的起源》、《辩论大屠杀》、《最后的乌托邦》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人权之前的人性 第二章 出生即死 第三章 为什么反殖民主义并非人权运动 第四章 这场斗争的纯粹性 第五章 国际法与人权 结语:道德的重负 附录 注释 文献综述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