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为何阅读(探索读书之深层乐趣)(精)/名作家文学课

我为何阅读(探索读书之深层乐趣)(精)/名作家文学课

  • 字数: 137
  • 出版社: 译林
  • 作者: (美国)温迪·雷瑟|译者:仲伟合//王中
  • 商品条码: 978754475995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温迪·雷瑟从自身丰富的阅读经历出发,探 讨为何阅读这一问题。其答案是乐趣,而每一个人都 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我为何阅读(探索读书之深层 乐趣)(精)》从角色与情节、作品空白、新颖、影响力 、宏大与亲密、别处等角度入手,挖掘了可以怎样从 阅读中获取乐趣。
作者简介
温迪·雷瑟,美国作家、评论家,《三便士评论》创办人、主编,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著有九部非虚构作品和一部小说,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
精彩导读
人们无法判断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和诺曼 ·梅勒的《刽子手之歌》这样的非虚构小说是否也能 如此长盛不衰。也许不能,因为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像 《一个温和的建议》那样一直流传。我不会因为这原 因就打算批评卡波特与梅勒。因为他们创作适合自身 时代的新文类的努力是一种勇敢尝试,令人钦佩。也 许不无巧合的是,像斯威夫特的散文一样,这两本小 说也是关于谋杀的主题,此类主题常会让我们混淆谎 言和事实。 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冷血》先问世,但一直在 陪伴我的却是《刽子手之歌》这部伟大作品。我对梅 勒的深深喜爱之情超越某一单一作品,涵盖了其大部 分的非虚构作品。个中原因我无法解释。我对战争、 拳击、玛丽莲·梦露或者古埃及等题材并无太大兴趣 ,对展示肌肉暴力和性能力的装腔作势的作品也缺乏 耐心。但是梅勒的声音里有我一直喜欢的东西——它 不是虚构文类的声音(那种声音常以其天然去雕饰打动 我心),而是散文和非虚构文类作品曲曲折折、唠唠叨 叨、尖锐刺耳、自我解嘲的声音。他在非虚构作品中 和在虚构作品中一样疯狂(看看他有关癌症或者关于血 腥复仇的公共需求的古怪理论)。但在回忆录、随笔和 政治描写中,这种疯狂却蜷缩在散文体的背后,不为 我们所了解。一个好的诺曼·梅勒的句子是复杂的艺 术作品,可有多重解读,但其核心机制却简单明了: 它是一面双向镜,我们能注视他,他也能反思自己。 《刽子手之歌》有一奇怪之处:它能成功地把握 住这种反射特征中的一些东西,即使作者完全在书中 消失(这可能是在他非虚构作品中的第一次消失也是唯 一一次)。在这个例子中,双向镜主要为我们而设。如 果我们足够警觉,就可以窥到它反射给我们的贪婪、 道德沦丧的自我,即使我们在讨论以下著名的事件时 :1976年加里·吉尔摩犯了谋杀罪,媒体围绕着他的 处决进行了报道。但是这种反射出来的自我并不能完 全反映该书的价值以及它的魅力。梅勒充分尊重事实 和历史,并根据真实人物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文学人物 ,这使得《刽子手之歌》成为了成功的叙事艺术作品 。但这并非如你想象那般简单。你只要读一读有关凶 手或者庭审的那些新闻报道,就会懂我的意思。因为 在大多数例子中,我们都只是得到——如果能得到— —人物的点滴信息、短暂叙述或单一描写。正如珍妮 特·马尔科姆所言,只有小说家能真正知道人物的全 部内心世界,而非虚构作品的作家只能猜测。 像诺曼·梅勒一样,马尔科姆笔下的新闻人物( 这类作家为数不多)在小说中很丰满。但是她的声音和 梅勒截然不同,梅勒的声音高亢激昂,马尔科姆则抑 郁阴沉。如果说,梅勒亲自出现在他所描写的每个场 景中(《刽子手之歌》纯属例外),她则倾向于身居暗 处,仅断断续续地现身。(我想,《山林中的伊菲吉尼 亚》也是同样例外,这是她唯一一次将自己置身于戏 剧舞台之上。) 我怀疑他们吸引我的原因相类似,这可能与我们 三人均对谋杀故事痴迷有关。这种痴迷与吸引百万读 者阅读悬疑小说的原因并不相同(尽管我也爱读悬疑小 说)。梅勒和马尔科姆满足了读者不同层次的好奇心。 悬疑小说中的悬疑成分某种程度上淹没在了他们的作 品中: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或者我们 永远都不知道。像在《刽子手之歌》或《记者和凶手 》等书当中,甚至为什么会发生凶杀也相对的模糊, 这些书的部分特点是我们无望找出极端暴力背后的原 因和动机。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真实人物开始出现 的,看起来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犯下这些罪行 :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给我们以满意的解释。但我们仍 然极度渴望知晓。 P66-68
目录
译者序言 序言 我为何阅读 第一章 人物和情节 第二章 书中的空间 第三章 创新 第四章 权威性 第五章 宏大和私密 第六章 异域 第七章 未完之结论 后记 谈谈实体书 带来阅读乐趣的一百本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