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犯罪心理学(第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犯罪心理学(第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字数: 711
  • 出版社: 中国政法
  • 作者: 编者:罗大华//何为民
  • 商品条码: 9787562066118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4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罗大华、何为民的《犯罪心理学(第3普通高等教 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二十个章节,各个章 节讲述的内容分别是:第1章导论;第2章犯罪人的基 本特征;第3章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犯罪心理 结构;第5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第6章犯罪心理机制 ;第7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第8章盗窃、抢劫与诈 骗犯罪心理;第9章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第10章性 犯罪心理;第11章信仰型犯罪心理;第12章情绪型犯 罪;第13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第14章未成年人犯 罪与女性犯罪心理;第15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16章群体犯罪心理;第17章过失犯罪心理;第18 章变态犯罪心理;第19章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第20 章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作者简介
何为民(1935~2007),湖北武汉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一级警监,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监狱学。曾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论文集(含合著)二十五本。主要著作有:《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矫治》、《罪犯改造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法制心理学词典》、《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等。曾获得河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司法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及金剑文化工程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监狱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两次获得司法部部级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罗大华,1936年8月出生,福建武平人。新中国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多年。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创建者”称号,2013年荣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士”称号。从事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罪犯矫治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论著颇丰,共出版编著、译著6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新中国第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司法心理学》、《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证人证言心理》、《罪犯改造心理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体系构思 第二章 犯罪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犯罪类型 第二节 认识犯罪人的多维度视角 第三节 犯罪人的特征 第四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 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第五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和测量 第六节 有关犯罪心理结构的学术争论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第二节 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六章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深度变化 第四节 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第八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第一节 盗窃犯罪心理 第二节 抢劫犯罪心理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第九章 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 第一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概述 第二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 第三节 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 第十章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强奸犯罪心理 第三节 青少年性违法犯罪心理 第四节 女性性违法犯罪心理 第五节 性骚扰行为 第十一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 信仰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第四节 邪教犯罪心理 第五节 封建迷信犯罪心理 第十二章 情绪型犯罪 第一节 情绪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情绪型犯罪的成因 第三节 与犯罪有关的情绪、情感 第四节 情绪型犯罪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第十三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 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十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第十五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第三节 职业犯心理 第十六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第十七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概述 第二节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节 影响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十八章 变态犯罪心理 第一节 变态犯罪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 第四节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第五节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及治疗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测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 第二十章 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第一节 测谎技术 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剖析技术 第二十一章 犯罪心理矫治 第一节 犯罪心理矫治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可行性和艰难性 第四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原则 第五节 犯罪心理矫治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节 犯罪心理诊断 第七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节 犯罪心理咨询 第九节 犯罪心理治疗 第十节 循证矫正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