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原中央苏区振兴对策研究

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原中央苏区振兴对策研究

  • 字数: 21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晓园//郑双胜|总主编:陈绵水
  • 商品条码: 97875161532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晓园、郑双胜著的《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 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系2011年赣闽粤发改委 “原中央苏区振兴重大研究课题”海内外招标课题“ 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成果 完善而成。该成果部分内容直接为编制原中央苏区振 兴规划所采用。本书从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视角,阐 述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 间的关系,分析和评价原中央苏区区域特征及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回顾苏维埃时期原中央苏区的基础设施 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状况,并在深入剖析原中央苏区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 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研究,提出了加强原中央苏区基 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作者简介
郑双胜,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政治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社会保障。公开发表论文22余篇,合著1部。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员、江西省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会理事。 陈绵水,男,博士、教授。历任江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院长、江西省经贸厅副厅长、九江学院院长、九江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会长。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撰写10部专著教材,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李晓园,女,博士,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行政管理》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 原中央苏区范围界定 二 研究缘由与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框架与方法 五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六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征 一 基础设施的概念 二 基础设施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服务能力内涵与构成 一 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 二 公共服务能力的特征 三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构成 第三节 公共服务能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 规划能力决定着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及投资效益 二 资源汲取能力决定着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 资源配置能力和执行能力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 第四节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从属和引导功能 二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生产的免酬因素 三 基础设施调节区域市场供求关系 四 基础设施影响区域投资和融资效应 五 基础设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先行要素 第二章 原中央苏区区域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一 地处东南沿海腹地 二 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三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 溪水密布河流纵横 五 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富集 第二节 历史文化特征 一 南迁第一站,客家文化发祥地 二 孕育苏区精神,红色资源丰富 三 古色古香,宋城文化源远流长 第三节 政治资源特征 一 经济落后,国家贫困县政策扶持 二 特殊贡献,原中央苏区特殊政策支持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三 城市化水平较弱 第五节 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一 评价模型 二 评价分析 第三章 苏维埃时期中央苏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第一节 红色生命线——交通 一 以于都为中心的交通线 第四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研究 第五章 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第六章 公共服务能力视角下的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第七章 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1”系统分析模型 第八章 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第九章 实证分析: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投资效率分析及建议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