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 字数: 48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刘超
  • 商品条码: 97875097912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1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超编著的《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 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末民国 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论著。在描述清末、民初、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的基础上,研 究教科书的内容,探讨了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的关系 ,即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认同、政权统治合法性认 同之建立的关系。书中把中国历史教科书看作一种叙 述和一整套历史记忆,是根据时代需要制作的一种“ 文本”或“表达”,以创造民族的共同传统,形成民 族认同与政治认同。通过对教科书编写的研究可以看 到,政府与编者共同促成了教科书知识生产,而二者 既有一致也有疏离,从而蕴含了社会意识演变的多种 可能性。通过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 分期问题叙述、中国民族叙述、清史叙述、新文化运 动叙述等可以看出,在历史书写建构认同的过程中, 政治认同优先于甚至替代民族国家认同,真正的民族 国家认同很难建构起来;而历史具有反建构特征,历 史会冲击通过历史建构的认同,甚至动摇认同。
作者简介
刘超,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南京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主持第一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O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股项目等;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目录
导论 一 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研究:问题与方法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四 历史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 上编 第一章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清政府教育宗旨与教科书编写 二 救急之选:引译日本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三 爱国教育:中国自编教科书之兴起 四 教科书与清政府教育目标之分合 小结 第二章 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养成共和国民: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二 1922年新学制与教科书编写 三 新学制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 教科书编写的模式化与“国定本”的颁行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改编本 四 高扬民族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五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分合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者 一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者概况 二 编者之构成:地缘与学缘 三 编者的职业与专业:编辑与史家 四 编者与政府之分合 小结 第五章 书局的权势网络与知识生产 一 高集中度与高关联性:以商务印书馆为中心的出版业 二 书局与课程标准的制订 三 上层路线:书局与 之关系 四 占领市场之一: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告战 五 占领市场之二:书局间的竞争与合作 小结 第六章 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孔子叙述为中心 一 清末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二 民初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四 教科书叙述与国家、思想界之关联 五 教科书叙述:孔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难局 小结 下编 第七章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一 历史分期与中国历史书写 二 “近古”与中国古代史:发展或停滞 三 中国近代史:“旧史结穴时代”或“西力东渐时代” 四 中国现代史:史家与时代 五 “共和”、“中华民族”与“世界化”:中国近代之展开 六 中国历史公式:普遍历史中的中国史 余 论 第八章 考古发现与民族认同 一 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 二 史前史的出现与中国历史的拉长 三 商代的信史开端与中国历史期的缩短 四 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社会进化阶段的象征 五 考古学与民族认同:古史辨运动之参照 小结 第九章 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起源说 一 中国人种起源作为问题的出现与“西来说” 二 1930年代前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西来说” 三 1930年代后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土著说” 四 考古发现与“中国人种土著说”的兴起 五 “暂行断定”“土著说”:考古发现与民族情感 小结 第十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中国民族叙述 一 清末引译教科书中的民族叙述 二 清末自编教科书中的民族叙述 三 民初的中华民族“一源说” 四 民族同化:部分民族之汉化 五 民族融合: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小结 第十一章 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民国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 一 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措施叙述与清史 二 民初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叙述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叙述 四 共和政体与民初教科书中的共和立场 五 党国体制:政治认同与汉族立场 六 民国社会中汉族意识的参照 七 政治认同下的双重民族叙述 小结 第十二章 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新文化运动叙述 一 民国教科书中的新文化运动叙述 二 整理国故与新文化运动 三 整理国故与“反传统”: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四 教科书中对五四运动及其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叙述 五 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阐释 小结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话语与中国近代史书写 一 帝国主义话语与历史教科书编写 二 帝国主义话语与历史书写:以鸦片战争为例 三 帝国主义侵略及其影响 四 军阀: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 五 国民革命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帝反封建与合法性建构 六 光荣与苦难:民族史叙述与民族国家认同 小结 第十四章 教科书案(上):《现代初中本国史》案 一 《现代初中本国史》之编写 二 《现代初中本国史》中的“三皇五帝”叙述 三 黄帝始祖地位与“共信”之国本 四 传疑与象征:其他教科书黄帝叙述之参照 五 国民党的思想控制 小结 第十五章 教科书案(下):《白话本国史》案 一 《白话本国史》之编写 二 《白话本国史》中关于岳飞的叙述 三 《白话本国史》案 四 民族英雄叙述的尺度:南京国民政府对历史人物的扬抑 余 论 结 语 一 教科书知识的性质:国家意志与个人观点 二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 三 历史教育的本义:个人与国家 四 历史知识:建构与反建构 附录 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的历史课程设置 征引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