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 字数: 25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林光华
  • 商品条码: 97875097763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言意之辨”主要涉及的是“言不尽意”的问题 ,它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它一方面关涉先秦 时期的“道不可说”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关涉“立 象尽意”的诗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思想史的角 度进行的。由林光华所著的《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一书立足魏晋三玄文本——《老子》、《庄子》与 《周易》,从哲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概念分析的方法 ,从思维方式的层面去处理为什么“言不尽道”“言 不尽意”的问题,最后导向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在研 究方法论上采取“溯源”与“新诠”的结合。“溯源 ”是回到先秦哲学中,对道、无、言、象、意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厘定,对先秦哲人的特殊的言说方 式与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新诠”是在西方现象学思 潮的启发下,对“道”的非对象化特征给予说明,对 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诗歌语言为什么最接近道给予一 个现代的表达与回答。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言不尽意”的实质是“言 不尽道”。“道”是最深的“意”,它本身不可道、 不可名。老子、庄子、孔子对“名使道分”有所警觉 而采取特殊的道说方式。“道”的概念化过程即道的 “对象化”过程,它是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的 。诗歌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具象性、源发性、音乐性 和时间性。因此,诗歌语言是可以解构认识论下的“ 对象化”思维而让“道”自行显现,在诗歌中,万物 以其自身的方式存在并被从其自身看到。
作者简介
林光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学士、硕士。2005年和2006年暑期赴台湾辅仁大学学习,2009年8月赴德国游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教材《老子解读》(与黄朴民合撰)、《庄子解读》(与陈鼓应合撰),在《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哲学与文化》(香港)、《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道说”与“说道”的区别 第一章 魏晋三玄中的“言意之辨” 第一节 《老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庄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三节 《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 第二章 “言不尽意”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 道的本体化 一 老子:道不可名 二 庄子:由道而无 三 王弼:本体之无 第二节 言的概念化 一 “不言”之言 二 “忘言”之言 三 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三节 老、庄、孔的道说方式与特殊思维 一 老子的否定式道说与守中思维 二 庄子的卮言式道说与居中思维 三 孔子的引发式道说与执中思维 四 非对象化的“时中”思维 第三章 立象尽意的诗性道说 第一节 魏晋玄学语境下的象论 一 王弼的“言一象一意”论 二 裴颁的“制事由心”论 三 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论 第二节 诗与道的关系 一 道在物中:生、成、统、通 二 以物观物:诗人的被表达 三 心斋坐忘:主体性的悬搁 四 立象尽意:意象的表现力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根本的诗歌特征论 一 具象性:名言概念的规避 二 源发性:直接经验的呈现 三 音乐性:意境整体的协调 四 时间性:本己生命的切中 第四章 诠释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原旨与原意 第二节 理解与诠释 第三节 诠释的还元 主要参考文献 概念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