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 字数: 33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绪才
  • 商品条码: 97875161742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的作 者刘绪才坚持人文学者的学术责任感,以1920-1937 年间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为中心,在全面搜集材 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现场,从教育制度的演变、新 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形成、选目更迭、课堂内外的新 文学知识传播等角度展开研究,探讨了新文化、新教 育与新文学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以及知识生产与转换 的内在过程,详细阐释了文学与教育、媒介环境之间 的共生关系,既有对新文学建构本身的思考,亦有对 文学教育实践的文化考察。
作者简介
刘绪才(1978-)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文学教育及转型期知识分子研究,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小说评论》、《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价值和意义 二 研究历史、现状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国文教育转型与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预设 第一节 “晚清尽头是民国”:民初中学国文教育转型的知识谱系 一 “一波三折”的学制与教育宗旨变迁: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形成的制度演变 二 教育变革对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的影响 第二节 双潮合一: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初构 一 “语”与“文”为中心的“双潮合一” 二 “双潮合一”中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及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 第一节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民国十六年前的中学国文教材与新文学 一 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选目 二 选目变化与身份转换背后的知识更迭 第二节 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 一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新文学选目变化 二 中学国文教材中新文学的存在空间 第三节 从文学文本到教材选文一一周氏兄弟作品的身份转换 一 周作人作品知识身份转换及经典性涵养 二 鲁迅作品知识身份转换与经典性孕育 第四节 教材选目与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 一 教材选目对新文学经典化的影响 二 新文学选目中的自我经典化 第三章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新文学的课堂讲授与经典养成 一 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课堂讲授 二 以朱自清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的课堂讲授 三 以胡适、刘大白诗歌为代表的新诗课堂讲授 第二节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涵养 一 语体文作法对教材面貌的制约 二 作文教学对新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 三 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养成 第四章 课外阅读与出版: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助力 第一节 课外阅读与新文学知识生产 第二节 作为知识生产媒介的开明书店的新文学出版 第五章 文学公共领域与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第一节 媒介环境:中学国文教育与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一 新文学与新文化的互动:语言工具观与思想革命观的同构 二 新文学:民初中学国文教育的新文化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