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化边之困(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的政治社会与族群)/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化边之困(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的政治社会与族群)/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 字数: 47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王娟|总主编:马戎
  • 商品条码: 97875097749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6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王娟著的《化边之困(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 的政治社会与族群)/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所描 述的是一项近代背景下的“改造边疆”的“实验”。 它起始于清代晚期,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并且可能永 远也不会结束。这项“实验”的内容繁杂,目标却非 常明晰,就是在新的国家体制中给“边疆”和生活在 这里的“少数民族”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 “寻找定位”的过程,正是现代国家“化边”工程的 核心主题。 本书描述这项“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出“ 成功”或“失败”的判断,而是使我们对“边疆”“ 民族”“身份”“文化”,乃至“现代化”这些耳熟 能详的概念有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者相信,所谓 “成功”或“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验”的 过程中,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性的参数,甚至包括我们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评价“好”与“坏”的标准。在 历史的大视野下,任何“社会实验”都没有“盖棺定 论”的终极结果,而研究的价值则在于通过对历史田 野的挖掘,使我们对人类理性的局限有所警醒,对那 些理所当然的观点、理念、价值判断有所反思,对当 下的处境有更多同情。在这个过程中,最终改变的是 我们自身理解世界的方式。
作者简介
王娟 1979年出生,辽宁沈阳人,2013年毕业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2013-201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近期主要研究领域:民国时期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康巴藏区社会史。
目录
导 论 一 主题 二 研究对象 三 学术脉络 四 文献回顾 五 思路与视角 六 本书结构安排 第一章 长程历史:两个边缘的交汇 一 与中原的关系:州县边缘,王朝藩篱 二 与卫藏的关系:政令之外,佛法之内 三 边界:人文传统与政治现实 第二章 动荡时局:20世纪上半期的政治变迁 一 王朝“化边”的绝唱 二 川、藏边界上的战争与和平 三 川边:城头变幻大王旗 四 藏边:“朵麦基巧”的新建制 第三章 内部结构:“土司社会”的逻辑 一 康区的土司世系 二 “土司社会”的逻辑 三 土司与寺庙:竞争还是合作? 第四章 设流:汉官进入边疆——行政体制建设及其困境 一 上制时代的“流官” 二 县政府的发展史 三 流官遴选与干部培训 四 汉宫的困境 五 废不掉的土官 六 如果“土著”成为“流官” 第五章 编户:从“属民”到“国民”——身份改革及其困境 一 土制时代的土、户、赋、徭 二 身份改革:从“属民”到“国民” 三 社会控制:户籍、保甲与壮训 四 粮税之困:在恩泽与榨取之间 五 差徭之困:在道义与现实之间 第六章 理俗:从“华夏化”到“现代化”——文化整合及其困境 一 “华夏化”的余晖 二 来自“华夏”内部的反叛 三 政治文化:边疆整合的新纽带 四 学校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桥梁 五 喇嘛庙:敌人还是伙伴? 第七章 别族:“蛮夷”、“康人”与“藏族”——“人群分类”及其话语政治 一 汉文史书中的康区族类 二 从“番人”到“康人”:“族称”背后的政治意涵 三 “康人治康”之解析 四 从“康人”到“藏族”:另一条线索 五 康区的汉人:关于“族性”的另一个维度 结语:一个扩展的讨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