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丛书

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丛书

  • 字数: 28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小燕|总主编:荆学民
  • 商品条码: 97875161784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小燕著的《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 究》基于传播形态,从“行为主体”和“话语主体” 两个层面,基于传播主体的功能,从“高位主体”和 “本位主体”两个维度,分别解析了政府传播主体, 并从政府传播主体视角出发,归纳阐述了新媒体环境 下顶层政府组织、基层政府组织、顶层政府个体、基 层政府个体在政府传播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据此提出 政府传播需要更新的三个理念,即尊重网络传播规律 顺势而为、保持开放包容的传播心态、从传播技巧转 向对线下治理的重视。
作者简介
刘小燕,女,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全球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政府传播系列研究出版专著《政府形象传播》、《政府对外传播》。译著《台湾人如是观》(《谢南光著作选》上卷)(日译汉),合译《中华人名大辞典(历史卷)》(汉译日),合作撰写《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本人承担24万字),合著《新闻采访与写作(辅导教材)》,主编《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主持国家社科课题多项。发表传播史、广告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政府传播)等方向的学术论文、报告80余篇。1998年获“韬奋新苗奖”(一等奖),《中国政府形象传播》2006年获“北方15省优秀图书奖”。2011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
目录
第一章 政治传播视角解读政府(国家)与公众 一 政府传播的主体 多维视角下的政府传播主体 政府传播主体的划分与构成 四元政府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政府传播主体在新媒体时代应树立的传播理念 二 政府传播的客体——“利益相关者”视角 利益相关者之于政府传播 政府传播中的利益相关者:国内公众与国际公众 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利益相关者在政府传播中的角色 三 政府传播中的公众回应 公众回应的动力:利益期待与利益得失 公众回应的形式:响应?抗拒?沉默? 公众回应的载体:话语与行为 小结 第二章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一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与本质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本质:“心理距离” 公众对政府心理距离的锚定 二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形成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状态及形成 “解释水平”影响公众“距离感” 政府与公众的顺畅沟通与适当距离 第三章 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协调机制 一 网络政治沟通:一种政府与公众距离的协调机制 新媒体环境中的政治沟通 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 作为政府和公众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 二 微博动员机理:政府与公众近距离接触成为可能 微博动员的发生机理 微博动员的行动逻辑 微博动员的沟通作用 三 智库、意见领袖:政府与公众顺畅沟通的保障 新的传播环境中意见领袖的运作 政治沟通中智库作为协调机制的运作 余论 四 社交媒体“释放”动议: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过程 社会事件中的社交媒体表达 社交媒体的“动议”释放与政治参与 理性参与与政治舆论的重构 第四章 政府回应公众意愿的理性选择 一 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 民意:公共性与公民性的彰显 “三重距离”: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 “双螺旋”模式: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 二 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政府传播与公众意愿 政府传播中的公众意愿回应模式 三 政府回应民意中的民粹陷阱——日本“购岛”与美国“大选”的视角 日本“购岛”与外交民粹煽动 美国大选与经济民粹选择 近期效应与远期代价 第五章 政府与公众间的对抗与协商 一 政府与公众:认同与信任 政府与公众——“认同”的视角 政府与公众——“信任”的视角 二 政府与国际公众之间:依赖、冲突与牵制 “相互依赖”的视角 “交叉依赖”的视角 “相互冲突”的视角 “连环牵制”的视角 三 制造认同:政府行为和解释政府行为 政府传播中的“认同”概念 政府行为与制造认同 解释政府行为与制造认同 第六章 政府与乡村居民间距离的实证考察 一 中国乡村居民政治信息获取途径与体验 乡村居民获取政治信息情况概览 影响乡村居民政治信息获取的因素的讨论 二 乡村传播的基础结构、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 政治信任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负相关关系验证 基于数据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三 乡村政治传播的“差序格局” 研究设计与假设 数据分析与发现:乡村政治传播的“差序格局” 进一步的阐释:“差序格局”的成因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