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 字数: 265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熊芳亮|总主编:马戎
  • 商品条码: 97875097813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熊芳亮所著的《从大清到民国--中国民族理论政 策的历史变迁(1644-1949)/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 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 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 对“五族共和”“国民党-大宣言”“民族自决”“国 族主义”“国族-宗族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等引领 和影响民国时期民族政治基本走向的主要理论政策和 重大历史事件,做了深入、系统的解读和阐述,在理 论和史实上有一系列突破和创新,对更加客观、准确 、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形成的历史 背景和理论渊源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熊芳亮,男,1980年生,湖南省桑植县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曾参与筹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及筹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IUASE 16th Congress,2009年,中国昆明)的相关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二维视野下的社会理论——哈贝马斯论现代性与宗教》(《社会》2003年第4期)、《角色理论的新领域:网络角色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12期)、《“命定”与“突围”——(西游记)所蕴藏的一个思想事件》[《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6期]、《恢复与重建之初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论域及路径——社会运行论的理论背景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等。2008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民国时期民族政治的专题研究,先后在《中国民族报》、《民族工作研究》(内部刊物)、《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等报刊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皇权一统”与“族类隔离”:清朝政府的族类政治及其历史遗产 一 “族类隔离”:清朝族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 二 “分其势而众建之”:清朝实行族类隔离政策的原因 三 清末新政:皇权体制的穷途末路 四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二章 “五族共和”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局限 一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改良”与“革命”的思想分歧与政治论争 二 “规复旧制”的奢望:“五族共和”的贡献、局限与影响三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三章 “民族自决”与“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历史真相 一 孙中山为什么反对“民族自决” 二 “民族自决权”:违背还是贯彻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 “民族自决权”:代表国际主义,还是谋求国家利益 四 “庞杂”而“革命”的思想体系: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灵魂与精髓 五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四章 从戴季陶到蒋介石(上):伪篡“三民主义”的歪理邪说 一 国民党“右派”与“戴季陶主义”的崛起 二 “戴季陶主义”与蒋介石的政治学说 三 戴季陶与蒋介石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四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五章 从戴季陶到蒋介石(下):“国族—宗族论”的政治谎言 一 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危害 二 蒋介石集团的政治困境与“国族—宗族论”的提出 三 “国族—宗族论”的理论路径与历史误会 四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六章 “国族主义”的起源与异变(上):“美国模式”的影响 一 “以美国为榜样”:孙中山“国族主义”学说的早期构建 二 “美国梦”的破灭与“国族主义”的异变 三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七章 “国族主义”的起源与异变(下):“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渊源 一 顾颉刚的“救国理想”及其“边疆/民族”研究 二 顾颉刚与孙中山 三 顾颉刚的政治宿命 四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八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上):共产国际与“民族自决” 一 被忽略的转变:“民族自决”的提出、调整与放弃 二 从“国际革命”到“国内联合”:决定“民族自决”政治命运的历史因素 三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九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下):中苏同盟与新民主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 一 从“联邦”到“自治”:令人困惑的“转变” 二 “斯大林式”的“道歉”:苏共中央的秘密建议 三 “自治”与“联邦”,孰为中共策略 四 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十章 走向人民共和:逾越“国族主义”的缺陷与藩篱 一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的分歧与论争 二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对比分析 三 几点思考和结论 附论1 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基本迈向——英国宪政革命、法国大革命与德国统一的历史遗产 附论2 近代中国的“民族”概念及其衍化——皇权、天下、革命与“民族”建构 附论3 西方自由主义天平之上的“民族”与“国家”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