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 字数: 31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芦恒
  • 商品条码: 97875097893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7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各国社会纷纷通过压 缩式现代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也经历 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出现了国家能力弱化、民间 团体异化、工作贫困化、房地产阶层固化、城市贫民 区化等社会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以具有可视性、整 体性、开放性、平衡性、互动性、生活性等属性的“ 公共性”作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东亚社会和谐 发展究竟配之以何种的公共性基础?鉴于此,芦恒著 的《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 中心)》试图从“公共性”的角度审视发展主体、主 体间关系、主体问规范等发展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将 东亚发展研究中关注不足的“韩国社会”引入东亚公 共性研究,并对中韩两国对于公共性危机的反思和应 对之道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为中国自身社会治理以 及当代东亚社会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芦恒,1982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法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兼任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发展社会学,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当代亚太》等各类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参加韩国首尔大学、釜山大学、庆北大学等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翻译出版《善德女王》《房地产阶级社会》等韩文著作,主持 人文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目录
导言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二 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社会发展反思 四 东亚社会发展的“韩国视角”及其独特性 五 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第一篇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危机及其社会后果 第一章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公共性危机 一 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韩国社会自主空间扩大的外在推动力 二 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与公民社会发展 三 国家与社会的“双缺失”与第二次公共性危机 第二章 公共性危机与青年“工作贫困”的社会风险 一 “工作贫困”释义与内在逻辑 二 国家公共性弱化与韩国的新型贫困 三 贫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四 青年“工作贫困”衍生的社会风险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 公共性危机与“房地产阶级社会” 一 韩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二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阶层定型化社会 三 “国家公共性的回归”与房地产阶级社会的治理良策 四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意义 五 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二篇 韩国社会发展的反思与公共性重建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反思与“东亚”的回归 一 近现代韩国的东亚意识 二 “东亚的回归”与发展的反思 三 韩国学术界内部关于“东亚论”的争论与回应 四 东亚视角的再认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第五章 东亚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六章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 一 东亚三国的公共性差异 二 韩国“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 ——以韩国经济增长时期的底层女工为例 一 韩国的女性工人与快速现代化 二 寻找真实的工人:“女性”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义 三 女工日常生活文化与阶级认同 四 底层的真实叙述与底层研究 五 结语 第八章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一 从“东亚模式”到“东亚新发展主义” 二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第三篇 中国社会的相同困境与公共性重建 第九章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 一 中国“工作贫困”趋势 二 “工作贫困”的治理与内在逻辑 三 “工作贫困”的中国式解读与反思 第十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 一 棚户区释义与公共性逻辑 二 边缘区域的改造与公共性构建 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棚户区化”过程与“公私两无”困境 四 均衡性公共性与实践模式 第十一章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 一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 二 衰败单位社区自救与“单位人再组织化” 三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 四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限度 五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和公共性构建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 一 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 二 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 三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 四 结论 第十三章 农村内生性志愿力量与新乡土公共性 一 公共精神:缺失与传统根源 二 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缺陷与内生性志愿力量的现实意义 三 内生性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四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的农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想 五 多元协治新型乡土公共性的成效 六 多元协治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社会治理意义 七 结语 第十四章 “屌丝”现象与中下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公共性 一 网络社会与“屌丝”群体 二 公私关系与中国式网络社会的生活公共性 三 公私转化与网络生活公共性的内在机制 四 讨论与结语 第十五章 “流动公共性”与“老漂族”的精准治理 一 引言 二 “流动公共性”的内在属性及其必要性 三 “老漂族”类型划分及其动态转换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与精准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