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

  • 字数: 21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戴万亮
  • 商品条码: 97875161637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戴万亮编写的《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 新》构建了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产品创新价值 链之间的关系模型,分别考察了内部社会资本三维度 与产品创新价值链的关系,研究并验证了知识螺旋的 中介效应。一方面,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价值链没有 直接影响;认知维度对创意产生和创意扩散没有积极 影响,但积极影响创意转化;关系维度仅积极影响创 意产生,但对创意转化和创意扩散没有直接影响。另 一方面,知识螺旋在结构维度与创新价值链关系中扮 演完全中介;在认知维度与创意产生及创意扩散关系 中扮演完全中介,并在认知维度与创意转化关系中扮 演部分中介;在关系维度与创意产生关系中扮演部分 中介,而在关系维度与创意转化关系中不存在中介效 应,在关系维度与创意扩散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
作者简介
戴万亮,1981年2月生。201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一 外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三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关系研究现状 第三节 知识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第四节 对已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资源基础理论 二 社会资本理论 三 知识管理理论 四 创新理论 五 “场”的思想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一 理论拓展 二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章 研究框架 第一节 内部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认知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认知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认知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关系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三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认知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关系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四节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知识螺旋与创意产生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知识螺旋与创意转化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知识螺旋与创意扩散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五节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第六节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第七节 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 第五章 研究量表设计与小样本检验 第一节 实证研究流程 第二节 测量条款的产生 一 内部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条款 二 知识螺旋的初始测量条款 三 产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 四 控制变量的初始测量条款 第三节 小样本检验 一 小样本数据描述 二 初始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三 初始测量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六章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数据收集 第二节 数据描述 一 调查样本企业层面描述性统计 二 调查样本个人层面描述性统计 三 测量条款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模型适配度指标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 同质性信度分析 二 内容效度分析 三 聚合效度分析 四 判别效度分析 第五节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 一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二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路径关系检验 第六节 结果讨论 一 假设检验汇总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关系 三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四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 五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六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个维度的关系 七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一 理论贡献 二 实践启示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