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转型期网络舆论生态--动因机制与模型/中青文库

转型期网络舆论生态--动因机制与模型/中青文库

  • 字数: 23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朝霞
  • 商品条码: 97875161772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刘朝霞,1977年生,女,山东莱芜人,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青少年与媒介素养。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运动员形象传播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发表《<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比较——框架理论的视角》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撰写《新媒介素养》等书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路径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二章 网络舆论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视角 一 社会学视角 二 政治学视角 三 传播学视角 四 自然科学视角 第二节 我国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 一 历时态考察 二 研究主题考察 三 研究类型考察 四 研究领域考察 五 研究方法考察 六 网络舆论研究总括 第三节 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状况 一 社会学视角 二 政治学视角 三 传播学视角 四 自然科学视角 第三章 网络舆论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舆论概念内涵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网络舆论概念内涵及研究现状 一 网络舆论定义的历时态考察 二 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概念辨析 一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概念比较 二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第四节 机制的界定_ 一 机制的本义 二 机制的引申义 第四章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网络舆论生成 第一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政治转型 一 意识形态:密闭向宽松转变 二 政治制度:人治向法治转变 三 制度执行者: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经济建设型向 公共服务型转变 第二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经济转型 一 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 二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利益表达诉求的增长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文化转型 一 传统伦理文化的失落 二 网络文化的崛起 第四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媒介环境 一 传统媒体公共话语平台功能的弱化 二 媒介“话语霸权”的消解 第五章 网络舆论形成的哲学分析 第一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客观根源 一 网络本质及特征 二 网络舆论客体 三 网络舆论的民众评价论本质 第二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观依据 一 网络舆论主体界定 二 网络舆论的主体依据 三 网络主体性 四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网络舆论主体身份考察 第三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认识论基础 第六章 网络舆论生成过程研究 第一节 网络舆论的发生要素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公众性 二 网络舆论客体的双重转向——公共领域私人化、私人领域公共化 三 网络舆论主体的利益、价值观、情感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 一 网络舆论是社会安全阀 二 网络舆论是社会晴雨表 三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 四 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第三节 网络舆论传播模式 一 5W模式 二 香农一韦弗模式 三 钮科姆模式 四 德弗勒模式(双向反馈模式) 五 网络舆论生成的双向互构模式 第七章 网络舆论的演进过程研究 第一节 网络舆论演进模型构建 一 五个热点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统计 二 网络舆论演进周期图 三 网络舆论演进阶段划分 四 网络舆论演进模型构建 第二节 稳定一波动一平衡的网络舆论形式动态结构 一 网络舆论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 网络舆论演进中各动因博弈机制研究 ——加值理论的视角 第三节 个体一群体—个体的网络舆论主体动态结构 一群体概念界定 二 网络舆论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潜在舆论一显性舆论一潜在舆论的网络舆论本体动态结构 一潜在舆论生发 二 舆论显在化 三 舆论复归隐性 第八章 结论 一 研究发现 二 若干争议问题的思辨 三 网络舆论作用的认知立场 四 研究不足及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