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 字数: 287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李静
  • 商品条码: 97873012678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李静所著的《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研究》一书大致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 绍选题缘由及背景,研究意义与现状,创新及不足, 并提出基本观点:将现行"一元单向一维"模式转变 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历 史考察。通过研究理论的阐述,以及食品规制演变的 历史叙事,发现历次改革多局限于官僚体制内部,关 注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整。通过考察现行模式,发现在 主体、架构、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均存在很大问题,亟 需创新。第三部分为原因探析。结合笔者在昆明所做 的实地调研,从参与主体这一视角着眼,研究政府、 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对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阻 碍性要素。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网络治 理、日本多元治理、欧盟协同治理经验及我国食品安 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考察,探寻对创新我国食品安 全治理模式的借鉴价值。第五部分是制度设计。从三 个维度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模式进行制度建构。 在主体设计方面,实现"多元共治"对"多头混治" 的替代;在结构设计方面,实现"网络多维治理"对 "单向一维监管"的替代;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实 现"协同治理"对"分段监管"的替代。
作者简介
李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云南省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人选者。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在Ⅸ社会科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失灵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政府多头混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的影响 第三节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或过度反应:基于昆明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缺失的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经验总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设计:由体制内“多头混治”到架构内“多元共治” 第一节 多元共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 多元共治的实现路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由“单向一维监管”到“网络多维治理” 第一节 食品安全网络结构的生成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构成域 第三节 大部制视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设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设计:由“分段监管”到“协同治理” 第一节 运行机制创新缘由:现行机制治理绩效低下 第二节 协同治理的运作规则商议:价值、动力及障碍 第三节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政策耦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认知调查 附录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以感恩之心继续前行(代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