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四运动史(1919.5.4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精)

五四运动史(1919.5.4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精)

  • 字数: 479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 (美)周策纵|译者:陈永明//张静
  • 商品条码: 97875100786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0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周策纵著的《五四运动史(1919.5.4现代中国 的知识革命)(精)》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 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 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 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 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 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 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 。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 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 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目录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五四运动的定义 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国内爱国分子的国耻感(“二十一条”的刺激) 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忱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北京大学的改革 新式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新式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青年对新思潮的响应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民众对合约的反对情绪 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四”游行示威 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与知识分子的动员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总统的惩罚令与蔡元培的出走 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6月2、3、4日的大逮捕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合约 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新式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新青年》《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新式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日本的反应 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分裂的主要思想集团 问题与主义 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参与政治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女性解放 教育改革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旧文学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 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旧思想的核心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 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 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疑古 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非宗教运动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由列宁影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